上周撰文提到马来西亚旅游业发受到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建议相关单位和旅游业者可以集思广益,开拓中国市场以外的客源,增加我国来访游客的多样化。在文章见报后,《东方日报》面子书专页上引起了大量网友的留言讨论,其中有不少人质疑我国的旅游资源,认为根本无法吸引欧美国家的游客,只能够依赖中国游客,赚取中国人的钱而已。
对于这种想法,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做一个回应,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有庞大的群体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生活的土地,即使他们自己很清楚存在这个问题,却也没有意愿去改变这种对自己生活土地疏离的情况,反而会寻找各种理由来搪塞,试图将问题责任丢给别人。
对身处土地认知空泛
回到主题,马来西亚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度,这道理我们从小都知道,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包装和行销这种文化多元性。在学校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才发现作为吉隆坡土生土长的下一代,上次去国家博物馆是小学、幼稚园时期。在一所距离国家清真寺不到三公里的学校念书,全班50位学生没有一个人知道国家清真寺在哪里,更别说能够说出它独特的建筑风格。
每次都会问身边的人,如果有机会要带外国朋友到吉隆坡逛逛,有什么好建议,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武吉免登的百货公司、谷中城、双峰塔,贴地一点的就是茨厂街购物、阿罗街吃美食,如果要求说不要任何购物广场,就会发现几乎没有多少人有概念,大家都会被这种简单的问题刁难著,原来大家对于自己生活土地能够展现给国外朋友体验的地点,竟然是如此的单调乏味。
很显然,大家都知道茨厂街是游客应该去的地方,但没有人知道除了去购买纪念品、吃吃龟苓膏之外,这一带还有什么好逛,值得看的地方,因为大家都对自己的生活所在地毫无感受,所以我们不懂欣赏战前殖民时期老建筑的美,更不知道著名的茨厂街一带有吉隆坡第一家马来亚银行分行(马来亚银行创于新加坡),也不会知道在中央艺术坊附近有一座建于1937年,纪念英王乔治六世登基的纪念碑,更别说历史悠久的仙四师爷庙到底在拜祭什么神,跟吉隆坡有什么历史渊源了。
这是长久以来的国民教育出了巨大问题,导致马来西亚人对这个土地的认知竟然有如外国人一般空泛,柏威年购物广场的电影院关门引起的关注,比一个百年老庙要被拆来得多,这是一个非常悲哀的事情。或许也因为如此,才有这么多马来西亚人误认祖国,相信外国月亮比较圆,对自己的国家只有吐槽而没有赞赏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