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开口,往往只是灵光一闪,天马行空,没有实际的意义。国防部副部长刘镇东希望十年之内,我们得以栽培至少100名博士等级来自各个族群,原籍大马的“中国通”,似乎也是这样。
乐观地想,如果事如所愿,到了2029年,这个国家确实有了100位顶级的专家。一旦出了大事,政府召集百人一起坐下议政,共思前路;届时不知领导要听哪位博士的?
怎么说,“中国通”的生产,可不似工厂的罐头,可以按照既定的流程一一制作。否则,按照这个做法,未来的100年里,这里一定就有了1000位博士级别的“中国通”!
何况,遵照一万小时的定律,成就一个专家,前前后后,至少需要五年;顶尖的“中国通”所需,自然越久。不管怎样,据此推算,如果从零培训,自学士、硕士而博士,层层叠叠,曲曲折折,要走到最后一里路,谈何容易?
要知道,博士的死亡率,确是偏高的。这一点嘛,刘镇东只要查看国家奖学金保送出去的博士生之完成,必可明白。认识这点,想要100位中国通,我们准备资助几人放洋留学?
设想国库的预算,仍是100人,每人计划配给100万马币。总计之下,则为1亿。要是朝廷玩真的,财政部的年度预算,总该有些银两,意思意思。否则,必然也还是纸上谈兵。
假如这些都不是问题,最后的步骤,想必则是攸关“中国通”之鉴定了。谁都知道,博士的研究,只是学术之入门,不是最后的桂冠。戴上一顶博士帽,或对特定议题确能独辟蹊径,不一定就是“中国通”。
说到底,中国之大,没有边界,一人之力,如何尽通?十年经营,恐怕仍是事与愿违,我们期待已久的百位中国通,也许零零星星,不成队形。剩下的,有的半通,有的普通,有的不通。否则,怎么就连心思和心机,也搞不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