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踏入农历七月,就可看到月饼竞相上架了。传统的豆沙莲蓉金腿,新研发的榴梿猫山王、燕窝、草莓芝士等,玲琅满目。口味越来越丰富,制作越来越精细,包装也越来越精美,唯独过节的气氛不比从前。
现代的儿童还会期待过中秋节吗?可向往提灯笼,吃月饼?是否知道中秋节的由来?可听过嫦娥玉兔的美丽神话?在物质匮乏,生活纯朴,娱乐活动并不丰富的时代,中秋节是叫足以叫孩子们期待的。因为可以吃月饼、提灯笼、参加月光会,让平淡无奇的日子可以过得和平常不一样。经典名著《小王子》把这“使某一天与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它时刻不同”的特别日子、特别时刻称为“仪式感”。
慎重看待
“仪式感”让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可以暂时跳脱熟悉的节奏,显得与其它日子不同,而弥足珍贵。它让人们在能够在千篇一律的日子里有所期待,收获不一样的幸福感。只是随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吃月饼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已是稀松平常小事,灯笼也不比电子产品有吸引力。
如此一来,中秋节与平常的日子便没什么两样,没什么可期待了。面对这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我们该如何利用“仪式感”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呢?我想除了吃月饼、提灯笼等形式上的沿袭,还必须有情感上的连结。
现代人的生活紧凑,大人小孩各有各忙,一家人能够相聚共享天伦的时光遂变得不可多得,显得特别珍贵。在象征月圆人团圆的中秋夜晚,如果父母愿意以对待“仪式”的心情慎重看待,把它视为家庭团聚的重要日子,暂时避开一切俗务的干扰,全家齐聚一堂赏月、吃月饼、点灯笼、给孩子讲讲有关中秋的故事。
这样的夜晚便有别于其它夜晚,有了不一样的“仪式感”。年复一年,它会慢慢烙印在孩子心中,成为童年成长的美好记忆,为往后的人生打下幸福的底色。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价值、情感的重要载体,而仪式则是传承与展现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形式,与“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身份认同问题有关。文化传承不能单靠口号,只有先让孩子透过家庭所营造的“仪式”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温馨气氛,才可能进一步体会这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产生文化归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