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培育一个孩子,需要靠全村人一起努力)”这句非洲谚语,常让我想起旅居欧洲期间的两段经历。当时我们一家住在捷克,上课天的下午,我都会带著尚在襁褓的老三,乘搭川行市内的有轨巴士到学校去接两个大的孩子放学。
一天,我抱著老三上车后,看到座无虚席,便在车厢间随意找个位子站著。当时坐著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看来都是刚放学的学生。过了一会儿,离我不远处的一位中年妇女突然挺身而出,对十多个坐在巴士后部的青年男女“说话”。她用的是捷克语,我听不懂,但觉声音温婉。不知是晓之以理还是动之以情,只见语音刚落,便马上有人站起来给我让座,难得的是这班年轻男女脸上竟全无愠色。
另有一次,也差不多是同样情况。这一回站出来晓以大义的巴士司机,是个年届中年的大汉。他应该是从望后镜发现我抱孩子站著,觉得看不下去了,毅然在还未靠站时,即先在路旁找个地方把巴士停下,走入乘客车厢“说话”。语毕,几位少年没多说什么,即站起来让座,同样面无愠色。
这两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并非因为得到让座,或受到两位大人的善意对待。触动我的是两个大人竟然愿意“多管闲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别人家的小孩当作自家孩子般爱护、教育。即使素不相识,也能够毫无畏惧地公然提点与指正,展现了“培育一个孩子,需要靠全村人一起努力”的美好力量,而这些晚辈都能面无愠色,欣然受教,一样叫我折服。
教育需社会支撑
教育是个庞大的社会工程,除了家庭、学校,也需要靠整个社会的支撑,一同完成。父母再爱孩子,难免会有鞭长莫及的时候。当我们的小孩需要旁人的提点与指正,而我们却不在身旁时,要是能遇上好大人愿意“代劳”,站出来给他“教育”,提醒是非黑白对错,不是很好吗?
随著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对于教育的支撑力量已变得像邻里关系一样淡薄。我们都学会了不多管闲事,只求能自己管自己的事,把自家小孩教好就好。殊不知社会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未来的社会由今天的孩子共同缔造。只有把每一个孩子都教好,才可能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遇上好邻居、好朋友、好同事,拥有更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过得幸福。
要许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实在不能不多做些“闲事”,把每一个孩子都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