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90年代末,刚大学毕业没几年,国家政局风风雨雨,某次在毕业生集会上,有位学弟颇感慨地表示:真不明白为何那么多人一窝蜂支持安华而反马哈迪,毕竟后者为国家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大意)。老实说,虽没完全否定学弟的说法,但我当时有点感觉要翻白眼。
9年前博士毕业后回国执教的这些年来,政局大体上算平静,但安华/公正党和马哈迪/巫统之间的恩怨拉扯犹未了,华社坊间对老马的评价有的也不是太好,但除了反对党拥趸,许多人却不太敢“大声”。约4、5年前,有次和某学妹聊天,她表示:真难以想像自己年少时对老马那么崇敬,现在却极度厌恶(大意)——想她必是格外感慨政治的无常吧?
态度今非昔比
辗转又过了若干年,没想到年过90的马哈迪,而今竟化身为反对阵营的一员大将,猛攻当下的巫统,可谓政坛比戏剧更跌宕诡谲。不晓得当年拥护或厌恶马哈迪的学弟和学妹如今又怎么想了,惟不管他们怎么想、怎么说,恐怕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华社的代表性组织和人士曾经如何想、如何说、如何做,现在又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了。
近来一些华社政客、党团、媒体、媒体人和评论人热衷于跟马哈迪翻旧账,如“诉求风波”、“华小高职事件”、“茅草行动”,甚至连“伊斯兰化”也翻出来了,力图证明老马是个对华社不友善的“问题人物”。且不提为何这些话不早在老马还执掌大权时就敢敢说,如今来放“马后炮”已不太有意义,只显得有点“见风使舵”,更重要的是:华社曾经有不少代表性组织和人士非常支持、拥戴,或至少表示尊重、肯定马哈迪。
如说1995年大选华人票大力支持马哈迪领导的国阵团队;1996年的华团代表性文件《全国华团文化工作总纲领》中称赞马哈迪把国家带上一条“康庄大道”;1999年大选时,即使安华和反对党来势汹汹,但华人票还是大举投向马哈迪和国阵,甚至可能因此保住了国阵政权;2001年有百多个华团的两千多位代表一起向马哈迪恭恭敬敬地献茶;2003年马哈迪退休时,几家中文报均以“谢谢您,马哈迪”作为专题。
如此看来,似乎早在90年代,华人一般上已经“原谅”马哈迪了,不然怎么会几度支持他和国阵的领导?甚至还几度公开向他表示忠诚和感激?搞不好今天某些批评马哈迪最严厉者,当年还是歌颂马哈迪最卖力者也!
显然,对于如马哈迪这般威权领袖,某些华人的态度,乃至记忆都是选择性的,时亲时反、时迎时拒,可谓功利,乃至市侩得很。看来与其热衷于“教训”某政党,华人还是不妨多花点精神和诚意来“检讨”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