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总纠纷发生之后,华社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凭借个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去做判断。当中虽然有个人的独立见解,但由于对某些事和某些人存在著一些偏见,因而对整件事情的解读很难保持全面客观的立场。可怕的是,有些人摆脱不了历史包袱,同时在一些问题上喜欢做出敏感性的联想与假设,最终做出非黑即白的二分法。
事实上,我们的华文教育的诞生,所谓“是民族热爱固有文化的热情所驱使的结果”是一种被夸大的说法。追溯起来,其实只是中国乡族文化的延续。因为一百多年前,当中国移民孩子到了入学年纪,自然要找个可让她读书识字的场所。而宗族在祖籍地于宗祠旁设置“学堂”的办学模式来到移居地不一定能够复制,为满足下一代求学的需求,才会依据在地的条件来进行办学。唯学习的内容,教材与师资的取得,仍然需从中国输入。因而在独立前,本土华文教育养份几乎完全来自中国大陆。
沦为政党博弈工具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外时局发生巨大变迁,因而本土华文教育的发展免不了受到波及。原本是单纯的教育,却因此被卷入保皇派和革命派认同上的分歧。在国共之争时期又因政治立场左右派路线之间的过招,而让华教变得不干净。在反殖民时期,又被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洪流。不幸者还因为热血奔腾勇于批评时局而换来牢狱之灾。时至今日,华文教育仍然在某种程度仍然背伏著一些历史包袱,尤其在政治上常沦为政党博奕的工具。因此,华文教育迄今仍未能脱离悲情的命运、依旧不能单纯的就教育而教育。
华文教育理应摆脱历史的束缚,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们不能否定华教领导者在捍卫华文教育所做的贡献与牺牲,但执著于自己的看法来给华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定调,把华教当作政治认同斗争的工具,这种以满足个人私欲的领导方式,只会让华文教育陷入另一个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