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余秋雨《寻觅中华》一书里的<诗人是什么>,感动于其中写屈原的部分。余秋雨自己译成白话的《离骚》,通俗而生动,试摘录几句:
“日月匆匆留不住,春去秋来不停步。我只见草木凋零,我只怕美人迟暮。何不趁著盛年远离污秽,何不改一改眼下的规矩?那就骑上骏马向前驰骋吧,我愿意率先开路。……我想在这神山上稍作停留,抬头一看已经暮色苍茫。太阳啊你慢点走,不要那么急迫地落向西边的崦嵫山。前面的路又长又远,我将上下而求索。……”
何谓诗人?屈原如是。何谓文学?《离骚》如是。诗人原本就较容易伤春悲秋,对树木花草的凋零具有较大的敏感度。既厌恶尘俗,也喜欢超然脱世;较喜欢追求形而上、非表像、非工具意义的事物,也倾向抗拒形而下、表像、工具意义的东西。
因此,屈原是脱俗的一个人,既在当时的时代世局显得突兀,也和广大人群格格不入。然而,既然要做诗人,搞文学,就不要担心“小众”,也不需为了迎合“大众”的集体基调而降低文学基调。无疑,屈原在文学方面是成功的,导致后来的人在想起屈原时,或会喊喊:“屈原啊,你慢点走!”
每个时代和社会都需要有诗人和文学的存在。如缺乏诗人和文学,社会将是干枯无趣的。文学的其中一个很大的作用,即是把既定的事物变得有趣和可爱,让人得以在即使悲苦的环境里,也能以文学的眼光看待苍凉,并在苦难中升华自己的痛苦。
文学在有些时候,可比哲学更加洞彻人生、生命的本质。也许是因为这样,屈原对人世间看得透彻和绝望,但可惜的是,找不到自己生命中的出口,因此,提早离去。
《离骚》是中国文学历史长河里傲然矗立的巍巍丰碑。读屈原和《离骚》,亦容易让人感到悲伤和唏嘘。掩卷沉思,填《调笑令》一阕,以表自己的“离骚”,亦悼记屈原,于他辞别人世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调笑令
夜读屈原生平事迹,有怀。因赋《调笑令》。
沧浪,沧浪,逝水涛天万丈。望山望雪独思,眠风眠月院西。西院,西院,回忆星辰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