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人类取名字乃非自顾自取的事,而是得与“大环境”相应的。之所以,有什么样的大环境,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名字出现。换言之,名字有方便一个人适应或迎合环境的作用。当然,所谓大环境并非天下大同或一成不变者,得看具体的地理、时代和各种社会条件而定。
名字也没有什么文化上的“本质性”,所以不是某种人一定得取某种“应当”的名字,而是可随著文化的演变而定的。如说古代的日本人、韩国人和越南人,甚至中国诸多原非纯汉人的民族,恐怕都没有汉文名字,但随著汉文化的扩展,汉字和汉典成为强势因素,所以不少人都取了汉名。实际上,今天的中国还持续有一些少数民族逐渐放弃祖传名字而偏向使用汉名。
至于欧美人,事实上也因基督教文化崛起的关系,许多早就放弃了古代原有名字,转从宗教圣典中选取带有中东语言味道的名字,如约翰、约瑟、雅各、玛利亚、亚伦、艾丽莎之类。当然,或因欧洲人采用的是拼音文字,所以一些“本土”的人名或原称其他自然之物(乃至职业或个人特征)的名字也持续被使用,比如一些古希腊、罗马或日耳曼的“异教”名字。
我国的马来穆斯林,实际上大多也取源自中东的名字,而非“本土”名字。也许伊斯兰教传入马来半岛之前,也有部分人流行取印度名,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拜里米苏拉”。或许惟有于原住民之间,尚可听到一些非常地道的“马来名”。不过,今天也有一些马来家长为孩子“特制”了一些比较非传统,甚至听起来“洋味”还比“阿拉伯味”重的名字了。
说到今天的华人流行取“洋名”,甭说,当然与大环境中西方文化的主流地位,尤其英语的强势相干。所以大部分华人取的还是英文名,而非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或俄罗斯文名。诚因英语乃主要的工作和社交语,所以华文名才显得“难念”,逼得部分华人只好取英文名。这其实与一些乡区土生华人取马来名或非华裔华小生和独中生取华文名的原理是一样的。
当然,不否认也有些华人取英文名也只是为了“时尚”,惟这也反映了大环境潜移默化的观念性影响。也许某些华人会介意身为华人者何不坚持使用华文名,但华人世界早已相当自由化,甚至个人化了,集体主义论述已不太受落。要捍卫华文名,更终究的做法,就是亲身积极参与发扬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