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火车上遇到几个中学生,她们见我手上拿著近代文史研究的书籍时,道了一句:历史这死的东西有什么好读的?回到家里,女儿刚好考完历史科,也向我抱怨因为不喜欢背死书,所以每回历史考试都拿不到高分。从当下学生的观点来看,原来念历史只是光会背就好了。
其实,学过历史后,有哪些启发性的想法才是老师们应该关注的。历史本来就具有多个面向,必须从多个角度尝试去找新证据、去应用现有的材料去解释种种的假设与可能。比方说大家在书上所读到的甲必丹这个职称,光知道是英殖民时期华人社会最高官职、英国殖民政府实施分而治之政策下,负责掌理华人事务等事实,并不能掌握当时的历史全貌。如果能够深入去剖析甲必丹与苏丹和英殖民地政府官员的关系,去了解为何甲必丹能够握有娼寮、赌馆和鸦片馆的经营权,再延伸到华人商人早期是如何应用朋党关系去建立自己的霸业,这种政商合作的文化又如何影响到当代的经济发展,如有这样的历史观来研究历史,历史就会变得有立体感。
历史可以被看成后人对前人的功过进行评述的一种结果。而后人是根据他所能掌握的相关材料来评断前人的所做所为。一旦有新证据被发现,先前的研究结果就会被推翻。勇于尝试找新题材、敢于从新视角切入,历史才会变得有新意。如果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那小朋友读来必定兴趣缺缺。也因此常误以为应付历史考试只要“背多分和讲光抄”就搞定了。
学习历史,就必须回到当时的时空背景去思考问题,去寻找真相。老师们要激发学生们学会想象、去钩勒当时的情景。当然,人生没有如果这两个字,而历史也不能重来。但历史可以告诉我们,谁该对某一个事件负起责任?例如伊斯兰国的争议,往前追溯,是谁先让步伊斯兰教成为我国的官方宗教?以及为什么必须要进行有关的退让?了解历史的前因,就不会给后来朝野阵营吵吵闹闹的声音所困惑。
不要小看历史,熟读历史者,看政治一般都会看得比较透彻。不研究历史,自己也将走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