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和掩卷的间隙,常发现作者们的孤独。
其中印象较深刻的是,大文豪鲁迅的孤独。“当我沉默著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野草·题辞》)
字里行间不著“孤独”,胜似孤独。鲁迅还写过一篇小说《孤独者》,小说中的魏连殳,即鲁迅本人的缩影,常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又无法适应现实生活,因此活得很痛苦。
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某次嫂子回娘家,阮籍和她告别。有人以此嘲笑阮籍,阮籍说:“礼岂为我辈设也?”(译:礼教难道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的吗?)
诗仙李白也有孤独的时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诗才古今无绝,遂感“孤云独去闲”,让他觉得看不厌的,只有脱俗自然的敬亭山了。
喜欢采菊的陶渊明亦有“孤云独无依”(《咏贫士·其一》)句,也显示了他难与世相容的孤独。
不说诗人、文学家,科学家爱因斯坦和牛顿也很孤独。爱因斯坦孩提时就不合群,7岁时常会讲一些让人迷茫的话,而且也不是好的演讲者。牛顿不善讲话,只专注工作,因此常忘了吃饭。他对仅有的几个朋友也很冷淡。他脾气古怪,在演讲时,如没人听,他会对著空屋子一直讲。
自古以来,很多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巨匠都有程度不一的“孤独症”,且常被误认为行为古怪,因此常难以被世人理解和接受。
独立的思想总是孤独的,因为常会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无奈和痛苦,而这恰恰又是孤独者们无法扭转的命运。因为,他们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路,所以只能独自求索,犹如天地一沙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