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丹独中三方(即隆中华独中董事会、关丹独中工委会及华总),面对颇受争议的申办批文困扰,终在21天后向华社做出交代。
批文第8项阐明“……也会教授国家课程以外的科目……”,被视为可以切入和成功争取“推行统考课程,以及华文为教学媒介语”。
除非“内部管道”讯息灵通,教育部将修正和“放行”;否则,或是单方面的乐观看法,甚至存在法律上的不同解读,争议仍在。此外,所谓“灵通讯息”,或是把修正后的批文作为大选来临之际给予华社的佳音、礼物。消息若属实,关丹独中工委会“一边办校,一边争取”无可厚非。不然,筹3千万令吉建校,到时却无法获准办“正统”双轨制独中,工委会如何应对?从此可以理解,“双头并进”的方式具冒险性,不禁让我想起官方建莱纳斯稀土厂、拆迁茨厂街及边佳兰建石化工业所采取“先砍后奏”手法。
当3千万令吉建校基金达标,还获得政府拨款的条件下,彭州华社为学子深造著想而要一所中学,不论是独中、国民型华文中学,彭独中工委会面对当地要求,将俯顺民意,还是坚持不容华文独中变质?
从关丹独中三方力争修正批文的意愿,或可了解他们不会让关丹独中乖离隆中华独中双轨制的模式,更不愿给后人留下指指点点的把柄。可是,当批文还未到手即边办校、边争取,确是大胆和冒进的决定,难免衍生无穷争议。申办华文独中,在执政集团的思维里不再是纯粹教育问题,政治意义尤大,可用来进行“你给我,我给你”的交易;批文之所以一波三折,离不开政治,尤其与董总一连串的抗议大会脱离不了关系。
隆中华独中董事部(申办单位)将要求教育部针对批文不尽人意之处给予明确答复,并争取推行独中统考,主要教学媒介语为华文,行政用语为华文与国文等;其中统考与华语为主要媒介语是症结所在,亦是批文中被指为国中模式的原因。
这两项重中之重的歧见,或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拖拖拉拉,争取、协商的过程费时旷日,关丹独中工委会及华总的边建校工程恐怕夜长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