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水源,要选购原木家具去趟Ikea就行,我们的冰箱里时时都有冷藏著的鱼…这些既定的方便容易造成人类的错觉:我们的地球还是资源丰盛的,至少对于自己,我们还会很长时间能够舒适享用这些资源。
然而这是十分狭隘的想法。在许多物种逐渐灭绝的今天,人类这种“事不关己”的观念不能不说是自私的。Jean-Christophie Vie先生的法文著作Le Jour ou L'abeille Disparaitra(中译:《当蜜蜂消失的那天》)说明了保护“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刻不容缓的事。
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恶性的影响:人类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人口增长能创造市场,因此被视为是绝对必要的。在这样的社会转型下,人类这种生物与生态社会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变异。人类不再只是生态中的一环,而是“主导”生态环境的主要力量。
试想想,当人类的数量一直增加,而其他生物的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有许多物种一天天在灭绝,那以后的地球,又如何维持生态平衡?食物链的变化,造成许多物种的生命面临威胁,当蜜蜂消失的那天,我们地球正面临最严峻的挑战。
作者Jean先生是灵长类专科兽医,从事生态保育工作多年,现任职于瑞士自然保育联盟。他在书中详述了自己这些年来的保育心得,甚有见地。外行如我也能够轻易在书中找到阅读趣味,即更重要的是,找到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被提出,且看以下资料:蜜蜂、黄蜂以及其他授粉昆虫在北美洲大量消失,很可能短期内就会对野生生态系统与农业带来严重影响;美国西海岸的成年鱼群大量被捕获,使得近海一代只剩下幼鱼,造成鱼群结构脆弱,鱼量锐减;濒临严重绝种危机的北海鳕鱼,将会完全消失在英国群岛周围的海域;远东地区90%的垃圾未经处理就排入海中,使亚洲海域的生态系统受严重威胁…
这些数据还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在地球上的其他朋友正面临生存的威胁,我们无法逃脱罪状,杀手正是我们自己。
为了一己的享受与舒适,人类牺牲了多少物种的生命?为了满足贪欲,人类丧失了多少对事物的好奇及宽容?我们需要的是,带孩子们闻闻花香、体验泥土、青草,看云、看山,自发地保育环境,从观察、触摸来理解并尊重大自然。千万别让变相的教育牵引著自己。
保育大自然,从自己做起。我最近从同事那里学习作堆肥,减少环境垃圾,其实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