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到教育的目的这个老课题。我们总是以为这应该早就有个标准的答案,然而在今天,这个非常重要的标的性议题却有模糊化的趋势。学生没有减少,老师也一直在增多,关于教育的本质这样的思考,却似乎得不到对应的重视。
原因显而易见:我们都习惯了墨守成规,仿佛以为这些清楚列明的“规章制度”永远是最重要的。然而回头想想,“规章制度”是谁设定?对象是谁?当然是人。人的思维会随著时代的发展改变,可是“规章制度”却永远停留在固定的点上,和“与时并进”搭不上边。
人性化的教育,应当是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并反省的主题。人性化教育,大概类似我们说的“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意即在教育中著重通过学生与社区、自然环境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并让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环境中快乐地长大。这不 是是一个标语。这是我们能够给孩子带来,最重要的一种价值启发。
我回想起自己小学的时候,的确因为数学科目在100分里面只拿了94分而被老师在手心打了六下。还有在小六UPSR评估考试中,被老师要求全班必须 考国小马来语(我读的是华小)。后来想想,学校或许是为了保持精英班的记录,让每年都有固定数目的学生考到7科A,并且考的是难度较高的国小马来语。诸如 这样的一些记忆,我还可以说出不少。或许准确来说,这不仅是记忆,在很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可以看到这些现实在时时上演。
校名、业绩、效率,成为教育的主要考量。因为这些外在的一些束缚,学生本身的成长必须退居其侧。也因为这样,学生的潜能无形中就被压制了。
学校除了统一的制服,还要求学生必须穿统一的校袜,并且在体育课时穿统一的运动裤。我能理解一些校规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训练学生服从,也培养整齐美 观的校风。然而我却认为,学生有理由要求自己与其他人不同,尤其是高年级中学生,外表一致,内涵也被训练为一致,这该是多无趣的一种教育!我们的世界并不 需要教育工厂“制造”出一个一个没有特色的罐头学生,我们要的是让孩子们多样化的可塑性充分挥发。
鲁迅《狂人日记》文末写道“救救孩子!”,这句话十分具有震撼性。当大人的世界已经被世俗的意识形态所污染,只有孩子,才代表一种性灵的拯救。他们,就是破格的可能性。我要求的(或许只是对我自己),就是在“规章制度”下保留给学生一片自由无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