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两位谈话伙伴,谈及华人方言与语言之事,两位谈话伙伴均不约而同地说,大马华人中,虽有不少人懂得多种语言及华人方言,可大体上,水平都不高。伸言之,是“样样通,样样松”;身上虽有多把刀,可都是钝刀,而没有一把是高水平的利刀。
应 该说,这种说法有其一面之理,也由来已久。至于这种“样样通,样样松”的现象,是优势还是劣势,恐怕是言人人殊。个人看法是总整上言,这是优势大于劣势。 首先,从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人,总会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优劣智能。有者对语文、音乐、人际关系等较敏锐;有者则对理则 (Logic)、推理、数学、内省或自然观察较敏锐;更有者虽不擅长语文或推理,却有较高的空间或肢体上的运作的天赋。也因为如此,不同人的语言天赋与成 就,总是不同的。因此,重点在于因人施教与因事用人。
其次,语言的运用与选择,或多或少与生存发展的环境、习惯、对语言的态度颇有关系。孩童在一开始时,与某人,如双亲或朋友用了某种语言沟通后,就易 产生“路径依存”(Path Dependence)的习性,而习惯性地用某种语言与某人沟通。也因此,双亲若欲子女学习某种语文,如本族方言,就得从小用那话言与其沟通。就孩童来 说,由于模仿力强,小时便多学几种语言,自可赢在起跑点(Headstart)。尽管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混乱与误用,亦无伤大雅。
举个例子,不少中马的人,由于受到广府话的影响,会把淹水说成“郑”水,把切成细片,说为切成“幼”片,或把爆胎说成Taiya Pongze等,却也不必过于在意。
其三,多学几种语言的主要优势在于,大体上言,人的生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若无特定因素或特定场合,需要用到的语言,多是日常用语,或日常范围内 的谈话内容。讲得白些,说来说去,就是那些有限的用语。通常情况下,是粗通也足以应付的。这就是多懂几种方言与语言的优势所在。据此,又何乐而不多学几种 呢?
进而言之,若有需要,如职业上的要求,则可在粗通的基础上,去进一步精通某种有特定需要的语言。由于已有基础(粗通),学习起来,也将事半功倍。实 则,人生有限,语言的精通与否,与使用环境与需要有关,若无特定环境与需要,本就不易精通某一语言,也无此必要(除非出于特别的个人兴趣)。
之所以,涉及了熟能生巧及用进废退的事宜,若学了某种语言,而又无用武之地,迟早也会退化。较明智的选择应是,在小时候,若环境与条件许可,应多学 几种较可能实用的语言,然后,在这粗通的基础上,在有必要时才精而通之,这才是符合成本─效益(Cost-benefit)的选择;只是,就华文而言,由 于易说难写,最好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