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9日讯)4岁男童诊断患上胆道闭锁症,出世仅42天动肝门肠管吻合术,但情况未见好转,31岁母亲决定捐肝救儿一命。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今日上午宣布,推出崭新肝切除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简称MIS),以较小的切口进行活体肝脏移植,减短捐肝者的痊愈时间、疼痛,也缩小伤疤。
蔡玉湘(31岁,家庭主妇)是其中一名进行上述微创手术的人士,去年8月26日将部分肝脏捐给现年四岁的儿子陈俊凯。
“儿子未出世前与出世时一切正常,是个健康宝宝。但他出世两周后,在例常检查时发现黄疸指数达到300多,在较高的范围。”
在医生的建议下,蔡玉湘们送儿子到医院做检查,之后诊断出患有胆道闭锁症(Biliary Atresia)。
“医生表示须要立刻动手术,儿子在住院两三天后就进行肝门肠管吻合术,那时他仅出世42天。”
起初,陈俊凯的情况有所好转,但两个月后黄疸指数仍持续增高,徘徊在100多到200多的指数,皮肤也逐渐变黄。
“在进行肝门肠管吻合术的一年半后,医生告知他须进行肝脏移植。在进行检测后,发现我适合捐肝给儿子。当时医生给我两个手术选择,一是肝切除微创手术,二是传统的肝脏移植手术。”
基于复原时间较短,能尽快痊愈照顾手术后的儿子,伤疤也相对不明显,蔡玉湘决定进行肝切除微创手术。
蔡玉湘透露,她离开手术室后,腹部仅留下5公分伤口,身体也很快恢复到手术前情况。
“我住院5天,出院时就能缓慢行走。手术两周后,伤口就不痛了,但不能提重物。3周后则恢复正常状态。”
她说,进行移植后,儿子须住院3周。微创手术让她能尽快复原,到医院照顾儿子。
她也说,手术后两周不能提重物或抱儿子,儿子虽然要求她抱抱,但年幼的他在得知妈妈为他“挨刀”后也能体谅。
蔡玉湘鼓励其他能捐肝者,如今拥有这项新技术,如果符合捐肝就不要排斥,“要相信医生,能帮忙就帮忙。”
微创手术具挑战性
受访医生表示,微创手术更具挑战性,复原时间减短约30%。
为蔡玉湘进行微创手术的新加坡国大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肝脏移植高级顾问医生勾伟杰副教授表示,普通的肝脏移植手术必须要在捐赠者的腹部划出20至25公分的切口才能取出肝脏,这方法对外科医生而言更容易进行,因为切口够大。
“微创手术在技术方面相对地更有挑战性,所以要确保成功率达至最高程度,我们须结合对肝脏移植与对微创手术有丰富经验的医生两组人合作进行。”
新加坡国大医院至今完成15起手术,当中8起是成人捐赠给孩童的案例。
勾伟杰坦言,之前有些适合的捐赠者知道手术后留下的伤疤不小而决定不捐,因此希望通过微创手术的愈发成功,让他们知道如今伤疤会小很多,鼓励适合者挺身而出。
“但当然也有些一心想捐赠的人不在意伤疤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