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12日讯)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黄彬芳的研究团队,分析2004至2011年出生在台中市18万名婴儿,发现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粒子)会导致气喘,且影响关键时期是在妈妈怀孕期6至22周,以及婴儿出生后9至46周。
台湾《联合报》报导,这项研究历时近4年大数据分析,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期刊》。
空气中存在许多污染物,其中漂浮在空气中类似灰尘的粒状物是“悬浮粒子(PM)”,PM粒径大小有别,小于或等于2.5微米(μm)的粒子就称为PM2.5,通称“细悬浮微粒”。
中国医大公卫学院院长黄彬芳指出,PM2.5直径还是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8,非常微细,可穿透肺部气泡,并直接进入血管中随著血液循环全身。长期暴露于PM2.5,可能导致气喘发生与引起急性恶化。
黄彬芳指出,目前全球罹患气喘病者超过3亿人口,造成公共卫生与经济支出庞大负担。气喘一旦发生,无法根除,仅能借由药物与环境改善控制,预防很重要。
研究已证实,PM2.5导致气喘的关键时期,在怀孕期6至22周与婴儿出生后9至46周。黄彬芳指出,孕妇暴露在空污环境,也会影响胎儿,这显示“空污预警”很重要,若环保署预警紫爆(紫色等级的PM2.5浓度标准)、空品不佳,一定要特别注意PM2.5浓度;出生后9至46周也要呵护。
黄彬芳说,母亲怀孕期间暴露于PM2.5浓度高于93微克,会提高婴儿出生后罹患气喘4%;婴儿出生后9至46周暴露于PM2.5浓度高于25微克,会提高1%至7%罹患气喘风险;出生后暴露73微克更大幅提高至50%罹患气喘风险。
棉质口罩效果最差
“戴口罩到底有没有用?”黄彬芳表示,一般棉质口罩效果最差,外科手术的口罩可抵挡30%至40%的PM2.5,真正有防护PM2.5口罩是2017年6月颁布、检验标准CNS15980的口罩,才能过滤约90%的PM2.5微粒子,但使用后千万不要水洗,直接替换。
黄彬芳说,天先性气喘的患者,一旦发布空污紫爆就要减少户外活动;研究发现最新的两个影响关键期,孕妇和幼儿都要注意防护,减少后天诱发气喘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