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9日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少儿人口从数量到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早已进入少子化时代。按照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订本”低生育率方案预测,中国人口在2017年达到13.6亿的高峰后,可能迅速下降。
源自日语的“少子化”,意思就是孩子太少而且越来越少。
《第一财经日报》说,中国0至14岁人口比重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到现在一路下滑:1964年的40.7%在2000年是22.9%。
1980年后出生人口为2.28亿,1990年后1.75亿,2000年后1.46亿。20年内减少了36%。从教育部的在校生统计数据看,1998年起,小学在校生开始减少。2004年起,初中生人数逐年减。幅度从数十万到四五百万不等。小学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2500万减至2014年的1658万,初中招生人数也从最高峰时每年招生2263万,降至去年的1448万。
走访江苏徐州一个乡镇幼儿园的记者,得知五六年前一个班能收三四十个孩子,现在大班只有三十个左右,中班只有二十多个,小班连十个都不到。即使考虑到人口流动的因素,这样幅度的减少依然异常。园长说镇里其他幼儿园都是这个情况。
根据人口统计学标准,一个社会0至14岁人口占比15%至18%为“严重少子化”,15%以内为“超少子化”。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推算,未来10年,中国23至28岁的生育旺盛期女性的数量将萎缩44.3%;如果生育率没有明显提升,0至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降至10%以下,远远低过“超少子化”水平。
人口学者何亚福解释,生育率如此低但人口还在增长的原因是人口惯性。虽然孩子越来越少,依然比老人多。等到60后开始老去,总人口萎缩的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将是空前的
2011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就开始净减少。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者顾宝昌判断,中国人口负增长的大势已定,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人口负增长造成的风险。
多因素影响生育意愿
第一财经日报认为,少子化的现实背后是不断走低的总和生育率(每名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子女数)。建设健康的生育文化、归正扭曲的生育观入手,著力构建一个孩子友好型的社会也非常急迫。
理由是,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努力多生。不过,在中国城市人们已经把一名孩字当成正常的默认状态,往往需要强烈的理由才会去生第二个孩子。除了政策因素,人口城镇化和推迟生育也是压低总和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机构对生育意愿所做的调查表明,养育成本过高、女性职场压力等多种因素都影响民众的整体生育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