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货店到迷你市场,再到超级市场、霸级市场,甚至网购日用品,销售方式转换,人们的消费形式也随之转变。有说杂货店苟延残喘,也有说霸级市场竞争激烈,但无论如何,商家都有一套生存之道。
家里有什么缺,吩咐孩子到附近杂货店买一点。买了该买的,剩馀的钱就买些糖果饼干解解馋;倘若老板心情好,还会多送包零食,讨小朋友开心。杂货店由来已久,屹立不倒至少500年,有谁没有到过杂货店?有谁不曾在杂货店消费?
80岁的陈朝正25岁那年创立“正发”杂货店,55年过去,如今仍在巴生永安镇上为民服务。陈朝正是马来西亚杂货商联合会会务顾问兼巴生滨海零售商公会主席。消费税实行在即,不少媒体都针对杂货店是否已穷途末路的事向他探问,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做,就能继续做。”
后继无人才是杂货店最大的窘境,“正发”现由儿子打理,陈朝正偶尔到店里走走看看,但第三代未必愿意接手。“杂货店的工作很琐碎,年轻人有读到书,不会愿意做。”再说,杂货其实到处可买,不说超级市场和霸级市场这类性质不同的大型卖场,中药店、早市和夜市集(Pasar pagi/malam)亦售卖杂货,杂货店面对一定的竞争。
陈朝正指,杂货店所面对的问题不仅如此,“杂货店营业时间长,工作多,利润少,假期也不多。以前开杂货店的就住在店后面,新年也开个小门做生意。政府严格取缔杂货店,不断上门检举也让商家烦不胜烦,未及时更新执照的商家还得面对罚款或坐牢的风险。”
政府在70年代时,为抑制能源危机造成的通货膨胀,制定了许多法令,限制杂货店的营运;截至2014年,杂货店若要售卖酒、米、煤气等统制品,必须申请执照,加上商业执照、营业执照等,一共11张,每年光是缴交执照费,就要花掉1300多令吉,而且每张执照的更新日期不一样,还得到不同的部门更新,非常麻烦。
“现在真的很麻烦,以前各民族都到杂货店买东西,现在每样东西都分清真非清真。以前工作辛苦,赚钱不多,可是很快乐,过年过节大家都很爽快,大家都欢喜,现在什么都有,但是压力很大。”相比之下,陈朝正更缅怀从前的时光。
全盛期 杂货达3800种
中国人南来马来西亚谋生时,为解决民生问题,杂货店顺势而生。陈朝正说:“从前要开一间杂货店,不需要很多本钱,若是有几个兄弟,凑够钱买货,又够勤快,就可以把店给经营好。”他15岁因为家贫被迫出外谋生,那时候没工厂,只好到杂货店打工。他还记得:“那时候很辛苦,早上7点开门,要包、要秤、要搬搬抬抬、要学算盘,晚上还要抄账,米坏了还要筛出来。”
700本“三条五”记账
创立“正发”后,陈朝正凭著良好信誉,建立了自己的顾客群,全盛时期店内杂货高达3800种,一共700本555小簿子分别记下700个家庭的账目,而今店内货品剩下200种,早前更是放弃售卖玩具,“消费税要来了,把我们搞得很乱,而玩具有几百种那么多,条码很难统一。”
杂货店在10年前就已为生存改头换面,一改杂乱无章的排货方式,也尽可能让店铺保持通风明亮,然而,消费税实行在即,杂货店再次面临生死攸关的大挑战,陈朝正心有不忍,再次吁请政府:“希望政府能展延消费税,并允许每6个月报税,若非得如期实行,也给我们3年的宽限期,让我们适应,不要对无意犯错的商家采取严厉的法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