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惊肉跳的马戏团表演,总让观众情不自禁地尖叫。在娱乐方式日趋多样的今天,马戏团早已失去诱人光彩。一方面观众在流失,另一方面人权团体反对马戏团强迫动物表演的声浪也愈来愈大,这些情况,导致马戏团观众不断减少,营收也随之走下坡路。
在那80年代,30令吉一张门票的马戏团是相当奢侈的娱乐,但在那没有娱乐的年代,还是在小镇造成轰动。几年一次巡回马戏团的演出,几乎座无虚席。无论是在东南亚极具盛名的沈常福马戏团或大天球马戏团;或较为近代的英国伦敦马戏团,都深得大人小孩的青睐。
从前,马戏团班主除了是老板,他也在团里担纲现场总监的重任,同时自己还要上台参与演出。团队里的演员都是非常努力的艺人,在台上一番精彩表演之余,在台下还要卖爆米花、棉花糖,帮忙幕后工作。观众可以感受到马戏团大家庭般互助的温暖,观众与演员的距离那么近。
马戏表演铿锵开锣时,人群以热烈的掌声与口哨掀开了马戏团辉煌的序幕。演出场地是个圆形大帐篷,木板长凳前低后高,一圈圈围著场地中心,无视线遮挡物,最前排有保护栏。
乐声响起,一匹快马飞奔,骑手们不断跃上马背,脚踩双马抛接等惊险动作。接著小动物上场表演取物、转圈、耍杂技;体重上万斤的大象在仅容得下四个脚掌的大花瓶上作360度的旋转,还细心地把观众丢在场地内的钱币──用鼻子捡起交到驯兽师手中。
时至今日,传统马戏团唯有在逆境中求变寻找出路。如今,传统马戏团历久不衰的魅力,只剩下3个重要元素:帐篷、小丑和传统杂耍表演。因此,马戏团保留“小丑”这一角色,可是把他们的演出方式从胡闹耍宝,变得更细腻和引人入胜。
马戏团帐篷的独特风格,早已成为马戏团魅力的象征。在许多马戏团开始放弃帐篷,宁可租借演出场地之时,一些逆境中求变的马戏团却采用更精美华丽的帐篷。
传统马戏团表演呈现的是一连串彼此毫不相干的节目,新时代马戏团制作的每一套节目却都有主题和故事,有点类似剧场表演。此外,马戏团也向百老汇舞台取经。例如,制作好几套节目,而不只靠一套节目走天下。它也像百老汇演出一样,每一场表演都有原创音乐和各种配乐。
马戏团演变典故
第1种:整合演出萌芽期
18世纪末,马戏团便以现今模式出现,其基本形式是一班艺人带著动物前往不同的地方,在巨大的帐篷内为公众进行表演。
官方史上记载的第一个马戏团是1769年于英国伦敦所创立的菲利普艾特雷马戏团(Philip Astley School)。
其实早在菲利普艾特马戏团创办前,各项现今马戏团上演的戏码都已经有最雏型,只是并未有人将它整合规划成一个完整的演出,直到被奉为马戏团始祖的菲利普艾特的出现,才有一个整套且较为紧凑的演出,而不再是各自为政没有组织的单一节目表演。
菲利普的马戏团也是第一个将场地建造成圆形,不仅让观众可从任何位置上清楚看到表演,同时他还为马戏场加盖了屋顶,马戏团的发展也堂堂进入了现代史,300年后的今天马戏表演加入更多现代元素,尤其是在环保意识抬头下,一般听到马戏表演即联想到的动物表演已渐渐式微,同时现代娱乐活动的多元发展,如何以新的表演内容吸引观众成了现代马戏团最大的考验。
第2种:源自古罗马斗兽
马戏团起源于古罗马时代的角斗士斗兽场,非常血腥残酷。当时有“只有面包和马戏”才能使罗马人快乐的说法。在英文里,马戏团叫做“Circus”,源自拉丁文“圆圈”的意思,指圆形露天竞技场。
现代的马戏团也在圆形场地中演出,因此演变成“马戏团”的意思。从马术杂技开始,马戏团的节目逐渐包括了高空秋千、高空钢丝绳、飞刀表演和吞火表演等惊险、刺激的节目,现在的马戏不仅是小丑、空中飞人、狮子老虎的表演场,也需要音乐师、技术人员和美术师的大力配合,马戏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当然,最受小孩子欢迎的还是杂耍小丑。
第3种:表演无藩篱限制
俄罗斯的马戏团起源甚早,大约1793年时,来自英国的马戏团巨擘察理斯修斯(Charles Hughes),在圣彼德堡成立了俄罗斯第一个马戏团,得到凯萨琳女皇的赏识,受邀到俄罗斯皇宫演出。
从此,马戏团在民间形成一股风潮,创立于1880年的尼库宁马戏团,则是莫斯科奠定了在俄罗斯马戏发展史上的龙头地位。
由于马戏表演无碍于语言隔阂的问题,也不受年龄或阶级的限制,20世纪初,经历过俄罗斯革命之后,当权的政府更积极培养马戏人才,不仅在莫斯科建立全球第一所马戏学校,还在20世纪中跨上国际舞台,远赴欧美各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