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普遍对玩偶的印象就是小女生的玩意。其实,它不单只是玩偶这么简单,它还是孩子与外界接轨的工具。
“给孩子玩玩偶没什么不妥,至少胜过让孩子沉迷在电子产品堆里。”双威大学心理学讲师杨依莲在芭比娃娃展览上说道。身为一位心理学讲师兼两个孩子的母亲,她非常清楚该给孩子玩什么才是对启发孩子全能发展的好“工具”。
“玩”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懂得怎么玩。从玩乐中,孩子开始明白这个世界,“好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喜欢丢东西,这能让他们从中明白,任何东西抛向高空之后都会跌在地上的道理。”杨依莲笑说,这就是孩子理解外界的一个过程,玩具成了孩子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媒介。
以玩偶来说,玩玩偶能帮助建立孩子的策划能力、语言能力、与人共处的能力等。“小时候玩芭比娃娃,我都是在重复我母亲的日常生活,上班、下班、洗澡、睡觉等。”她以自己为例,指出孩子用玩偶模仿成人的生活,其实能让他们更明白整个环境在发生的事情,“当时我就是这么理解人类的日常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想像一部情境剧
在模仿的时候,孩子会把玩偶当做朋友,与它说话,或是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构成一部“剧”。“孩子们会自己想出一个剧本,甚至是一个场景、情况等,再将自己、朋友及玩偶纳入这个场景中,予以剧本,照著剧本的顺序发展。在这个时候,就能训练他们的语言能力。”杨依莲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能训练孩子的逻辑思考,也能让孩子通过说话来熟悉各种词汇。
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与玩伴沟通,这是最基本的社交技能培训。唯有懂得与他人沟通,往后孩子才能更容易适应学校及工作环境。“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学会表达自己,这是玩科技产品所不能教会你的事。”
玩乐除了带来快乐,也让孩子将自己所明白的情绪通过玩玩偶表达出来,“他们或许将自己没有安全感或困惑的事情在游戏中重新演绎一次,那样能帮助他们从中找出答案或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与不安。”
就生理上而言,玩玩偶能训练孩子的小肌肉组织发展,“帮芭比娃娃做服饰的搭配、更换衣服及配件等,都能训练孩子的小肌肉组织发展。我本身也是通过玩芭比娃娃,才学会了梳理头发的技巧。”
从旁观察 别框限孩子的玩具
说到玩玩偶,许多人都认为玩偶是女生的玩意,不适合男生。要是自家男孩喜欢玩娃娃,那应不应该将玩偶收起来呢?相信好些家长都曾面对这方面的问题,却不知该如何解决。杨依莲认为,虽然有些玩具被标上“属于男孩”或“属于女孩”的标签,但并不代表孩子不可以接触这些玩具。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有性别意识,但这不代表喜欢异性玩具就与“不正常”、“娘娘腔”等画上等号。
“我的孩子也喜欢玩家家酒,喜欢玩煮饭游戏,可我觉得没问题。”有些男孩性格比较粗鲁,但有些则较为细心、温柔。她认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关键要素。“要是家长一直说孩子是娘娘腔,那么就会影响孩子对自己性别的看法。”反过来,要是家长只是在一旁观察,将之设为健康、帮助孩子成长的游戏,那将不会对孩子造成任何影响。
“孩子的性格一直在改变,他们的生活喜好也会随著生活的变化不断地改变。”孩子今天告诉你自己的志愿是当工程师,但一年后又可能改为医生、律师等,杨依莲希望家长不要因此而过度紧张或批评孩子。“你的一句话,能成就一个孩子,也能毁掉一个孩子。”
放下主导身份 成为游戏一分子
很多时候,家长认为自己难以与孩子沟通,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花时间陪孩子玩。“我说的玩,是加入孩子一起玩,不是由家长主导。”杨依莲透露,陪孩子玩,就得由孩子自己主导,按照他们设下的规矩、游戏的方式,一同参与。“必须记得,你只是加入游戏的一员。”
杨依莲建议家长每天抽20分钟陪伴孩子,每个孩子各有自己与父母独处的20分钟。家长可以从“形容”开始著手,形容孩子正在做的东西,譬如将所有的管子放在一起,变成一个长长的管子,问他,“那这是水管还是电线管呀?”从这些问题开始慢慢衍生到颜色、形状等问题,然后再加入孩子的游戏。她也指出,许多家长在加入游戏后便慢慢变为游戏的主导者,这只会让孩子萌生退意。她举例,当爸爸加入砌积木游戏后,就开始建立一个非常复杂又大又美的城堡,而孩子就坐在一旁看著。这时候,孩子就会觉得:那是爸爸的游戏,不是我的游戏,而不愿参与下去。“这是家长在尝试融入孩子的游戏时最容易犯的错。”
装糊涂配合孩子的步伐
在游戏的过程中,要是发现孩子玩的方式不正确,请不要过早给予纠正,因为孩子能自己从错误中学习。杨依莲笑说,家长甚至可以装糊涂,把自己当做小孩一样陪孩子玩,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家长跟他是“一国”的,进而产生“原来爸爸也跟我一样”、“原来跟爸爸玩是这么好玩”诸如此类的想法。这能给孩子正面的回忆与玩乐经验。
杨依莲现在还在做哺乳,所以回家之后先是陪伴小女儿,给孩子做喂奶,然后陪伴儿子,之后一家人才一起吃晚餐。因为儿子已经上了小学,她给儿子的陪伴不仅仅是玩,还包括沟通与对话。“我会问他今天过得怎么样,请他跟我分享今天发生的事或是朋友间的趣事,之后再陪伴他做功课。”她指出,陪孩子做功课不一定是严谨的,其实可以借助各种外来工具如磁铁、玩具、白板等作为媒介,从中为孩子解惑。“其实我们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陪伴孩子,并不局限于玩乐之中。”
玩具选择5考量
1)参考玩具年龄层
3至6岁的孩子适合玩角色扮演游戏,而6至8岁的孩子则适合玩棋类游戏。玩具包装上所建议的年龄层只是给予参考,但有些年龄建议并不准确,因此家长还得自行斟酌。尤其,需要参照孩子的能力与兴趣再决定是否要购买。
2)查看玩具细节
家长必须确定玩具中并没有细小的物件会导致窒息或哽塞的危险性,另外也需查看玩具的合格标签,确保玩具商的颜料、原料等都是被批准的安全物品。
3)玩具的影响力
家长可按照自己想培养的方向去进行购买。譬如想培养孩子的音乐技能就选择有声音的玩具,想培养孩子的小肌肉组织可购买骨牌玩具等。
4)玩具的可循环性
家长可辨别孩子想要购买某种玩具时,是一时兴起或是真的对此感兴趣。若孩子只是对这个玩具只有短暂兴趣,那么这个玩具是否可以转让给其他兄弟姐妹玩。
5)不按照性别选购
家长可按照玩具的用处而非玩具的性别标签来进行购买,多选择可通用的一般玩具如积木、拼图等。这些玩具能帮助孩子建立一些技能之馀,也能给其他孩子玩,没有性别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