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世界很复杂,分手、决裂的缘由,远远超过孩子所能理解的程度。一旦爸爸妈妈关系破裂,对孩子的幼小心灵而言,会是他生命中永远的缺憾。
人气教养专家李坤珊目前任职美国波士顿教师训练中心和蒙特梭利体系幼儿园,她喜爱与幼儿相处,将理论和实际互动情况结合,把幼儿园中与幼儿日日相处的工作当成实践理论的田地,耕耘出教学养分。
本篇由她论述,当爸爸妈妈不再恩爱了,对孩子所生成的负面影响会是什么?
对孩子而言,家就是喜欢彼此的地方。因此他无法明白,为什么大人的爱说没就没了?为什么大人要孩子好好处理冲突,而他们自己却不这么做?
家是一个小小孩的全部世界。班上的小斯对我说:“我好害怕,我爸爸不再喜欢妈妈了,我妈妈也不喜欢爸爸。他们会离婚吗?我怎么办?我好希望我的家能和别人一样。”看著他眼里的担心,我的心好痛!
孩子还小,但成人不和谐的关系已经无情打碎了孩子对世界最初的信任,因为那个他唯一赖以生存的地方(家),随时会崩溃。孩子还小,但成人不再恩爱,已毫不保留的瓦解孩子对家庭关系的信赖,因为他完全信任的爸爸妈妈,竟然放弃对彼此的爱?
如果连他们的爱都不可靠,那天底下,还有什么关系值得信赖呢?
梅根是个话极少的小女孩,去年离开我的教室。她在班上3年,从3岁到5岁,总是眉头深锁,脸上出现笑容的次数,少到数得出来。
5岁那年,梅根的爸妈离婚了。有一次,她和我分享了内心的恐惧和困惑。她说:“每次从爸爸或妈妈家离开,我都很生气。”她生气自己只能有爸爸或妈妈,她生气爸爸的大叫、妈妈的哭泣。
她很困惑,为什么爸爸和妈妈总是为了她吵架?为什么大人的爱说没就没了?
为什么大人不好好处理冲突?
成人的世界很复杂,分手的缘由,都远超过孩子能理解的程度。不论是个性不合、家暴或外遇,孩子都无法理解:“大人要我们好好处理冲突,但为什么他们自己却不这么做?”
许多研究发现,成人在分居或离婚的过程里,为孩子所做的解释、安排和努力,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破裂和放弃”对孩子的伤害。虽然那些在过程中或事后的弥补和谘商,都是要孩子了解爸爸妈妈仍旧爱他。但孩子心里最真诚的希望,大多会是“为什么我的家不能和别人一样?”
孩子还那么小,但成人关系的破裂,已在他的生命里造成了永远的缺憾。
虽然有时候,成人的分手是必要的,让人把那些陷入黑暗深渊、痛苦的关系解除,有新生的机会。但也有些时候,成人分道扬镳,是因为放弃沟通。
“沟通”这二个字很有意思,我很喜欢把这两个字倒过来想:通沟。沟里的滞塞物不清除,水流就无法顺畅,日积月累后,那条沟也就成了臭水沟。正如婚姻关系里的两个人,想法不同是必然,假如不常常互相聆听,谋求妥协,不满和误解就会愈积愈多,直到两人的关系变成臭水沟。
维持谈话与聆听 建立彼此间的共识
T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和他的伴侣结婚21年了。12年前,他们陆续从柬普塞领养了两个孩子,老二小彬3年前是我的学生。我记得很清楚,开学第一天的故事时间,我念了一本关于“家”的书给孩子们听。这本书介绍很多不同类型的家庭,打破一般人对家的刻板印象。小彬举手说:“我没有妈妈,我有两个爸爸,他们都很爱我。”那天起,T的家,改变了我对“家”的认识和看法。
我问T:“为什么你的婚姻可以维持得这么好?”他说:“我不知道我们的婚姻,算好还是不好?我们的个性其实很不一样,但我们对家庭的核心价值,看法一致,而且21年来一直身体力行。比方说,我们永远都是‘family comes first(以家庭为优先)’。我们每天都会谈心,跟对方分享今天的工作和发生的事。”
我想T的家,“谈话和聆听”已成了日常生活习惯,沟通就像空气一样的自然。每回我去他们家吃饭,若他们“斗嘴”,不超过10句,就会有一方打住,争执也就结束了。
我问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他们说:“我们已经把自己想说的重点都表达了,还有什么好吵的?”对他们来说,斗嘴不是吵架,而是说出自己的想法。若能了解彼此的想法,就比较容易妥协和建立共识。
仔细听小彬与同学闹意见时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就可以知道他来自一个和乐的家庭。小彬和其他五、六岁的幼儿一样,会告状、会推卸责任,但不同的地方是,当他碰到问题时,他会习惯说:“我们需要谈一谈”、“我觉得很困惑,你说…”。对小小年纪的孩子来说,以问题为导向的沟通模式,早已在他心中慢慢成形。
实际互动 确定家的存在
班上四、五岁的孩子们,常常会说:“我要和你结婚。”我问他们为什么要结婚?答案一致都是:“因为我喜欢她(他),她(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喜欢一起玩。”我常常想,幼儿对家庭关系最重要的认识大概就是“喜欢”吧。而幼儿对“喜欢”的定义应该就是能不能一起玩,能不能互相了解和沟通、有没有共识。
当孩子听见爸爸妈妈一天到晚吵个不停,不能跟对方好好说话,就表示他们很讨厌对方,不再喜欢对方了,孩子自然会担心家庭破碎。没有了喜欢,也就没有了家庭。幼儿们并不是从责任上来理解家庭,他们是直指情感的核心,来界定家庭的存在。而放弃了沟通,也就是放弃了喜欢,所以幼儿们不是从血源上来认识家庭的实体,而是以实际的互动,来确定家的存在。
14岁的女儿宁宁对我说:“我班上近2/3同学的家庭,爸妈都离婚了。所以离婚也没什么啦!”
我听了吓一大跳。从什么时候起,我亲爱的宝贝,对婚姻关系有这么悲观的认识?我追问:“那你觉得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会离婚呢?”
宁宁回答:“有的是因为他们不再喜欢对方,喜欢上别人。有的是他们觉得不喜欢彼此所决定的事,不想再沟通了…”不管4岁或14岁,对孩子来说,对孩子来说,喜不喜欢彼此,是家的定义;能不能沟通,就成了“我的家庭是否快乐?”的参照点。
我的小家庭,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世界,它也有好多的问题。我无法对我的小孩承诺它会是完美的,因为他们的妈妈有好多缺点,他们的爸爸也有他的软弱。但他们的妈妈和爸爸是这么的爱他们,所以“是的,爸爸和妈妈会一试再试,”那是我们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