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候的祖屋,木制、挑高,自然采光,凉快通风。这一座座祖屋如今随著我们年长而老去。森州文丁客家村江淑群的祖屋,难得地保留百年建筑风格,成了一座活生生的文化史物。
早期的客家村,大部分都是木造房子。从七八十年代开始,有人将房子翻新成洋灰或砖造屋。时至今日,村里除了江淑群(江婆婆)的房子或一些搬空的房子之外,大部分都经过大大小小的翻新。
江婆婆的房子是百年木屋,用圆形木头骨架糊泥而成,屋龄可追溯至1900年前。木屋有一厅三房、一个厨房,屋后一口井、一间冲凉房,屋子一旁是鸡寮,另一方是储藏间。如果要大解,还得跑到屋外的厕所。
江婆婆住的不是华人新村屋;与新村屋相比,结构上不论内外设计、建筑材料或格局,都有差别。她的房子,内外仍保留著完整的木制结构。
从前,人们建屋都就地取材,比如亚答叶、板条或木头等,用的就是大自然的原料。客家村早期的房子,全都采用亚答叶铺盖屋顶,一般8至10年必须更换。亚答屋顶可有效隔热,但从缝隙所掉落的灰尘,会弄肮屋子。
江婆婆屋高约6公尺,挑高的屋檐内部,以多根整齐排列的木梁支撑,屋内通风,光线明亮。建造初期,房子地面是一层泥地,雨后又湿又滑。随著时代发展,木屋开始采用洋灰铺地。部分人家拆下木制窗户,换上黑玻璃窗口、白锌屋顶等。
木屋大门前挂有堂号──“河南”两字清楚写在斑驳的暗红色上,传了5代。江婆婆说,这是屋主姓邱的意思。
居住了数十载的祖屋,房子结构已大不如昔,江婆婆却不曾离开,为的就是厮守这个“家”。
晨早闻鸡生火做饭的情景,是早期文丁客家村家家户户最普通不过的景象。江婆婆的厨房仍保留旧时的洋灰炉灶,只是弃了柴火,烧饭炒菜都已改用煤气。
房子里搭建一座阁楼,可不敌岁月摧残,如今已成危楼,堆积旧箱子等杂物。在江婆婆的记忆中,小阁楼是孩子们玩乐、睡午觉的小天地,但自从遭虫蚁蛀食,通往阁楼的小木梯已不复使用。
与其他卧房不同,江婆婆的卧房架高地板,隔绝了老人家口中所说的“地气”。这是一个不到3公尺宽的小空间,与客厅之间,以门帘区隔。只要撩开门帘,就可以从客厅往里面探看;江婆婆说,以往视力好,门帘都是她亲手缝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