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不通的国家里体会过语言不通的生活,让张正深深地感受到外籍人士身在异乡的痛楚。如此的经历让他在往后做《四方报》的时候,多了一份同理心。

“我的采访或许不是写得最好的,报刊品质可能也不是最棒的,但我们是唯一的,台湾只有我们在做这样的事吧!”2006年率先发行以东南亚移民工、外配和帮佣为对象的《四方报》前总编辑张正说:“投入这样的工作,可能跟我长期关心社会弱势、边缘团体的‘习惯’有关。”

曾是台湾教育专业日报《立报》记者的张正,经常接触外劳与外配。当他在工作上的表现越来越好、甚至在短时间内升为副总编辑时,“我心里却感到空虚,不知道自己这样采访、写作有什么特别的价值或意义?我写的东西真的有影响力吗?”于是张正决定去读研究所,“或许是藉著读书,逃避现实上必须要深思的处境吧。”

张正笑说,在读研究所期间,眼见存款逐渐见底,便偶回到《立报》打打工、写写稿,赚点生活费。也亏得《立报》当初的发行人成露茜对他总是“不离不弃”。从1996年张正进入《立报》之后,每当他显露倦怠、对现状感到不耐时,成露茜就会让他换个工作岗位。因此,张正在《立报》做过记者、政治组组长、业务部经理、社长特别助理、编辑部副总编等等。

“其实我一直都有离开的打算,却也一直没离开。”即使后来去读了研究所,最终还是回来了。不过,在因缘巧合下,他开办了《四方报》,这是台湾第一份为在台东南亚读者办的刊物。

为服务在台湾的东南亚移民和外佣等,张正学了越南文、泰文、印尼文、缅甸文和柬埔寨文。“我并不精通这些语文,但起码知道基本文法和句型,对工作还是有帮助。”
为服务在台湾的东南亚移民和外佣等,张正学了越南文、泰文、印尼文、缅甸文和柬埔寨文。“我并不精通这些语文,但起码知道基本文法和句型,对工作还是有帮助。”

在越南的4个月

张正说,《四方报》实在是为他量身打造的报刊。2006年的那个时点,也可以说是办这份刊物最好的时机。前因是:有天,作家蔡百铨送了一本翻译版的《东南亚史》给成露茜,接著她便转送给张正。这套书改变了张正,“我越看越心惊胆跳,因为我发现自己竟然对东南亚这么陌生!”这促成了张正决定去读东南亚研究所,并成为他一生的转折。2005年底,张正得到一个教育部补助的机会,前往越南胡志明市进行论文的田野调查。

在越南4个月的生活,除了让张正的越文突飞猛进以外,也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人在异乡的无助与孤单。这份感受对他日后出于同理心、想为在台湾的东南亚人以他们的母语办一份他们读得懂的报刊,留下了伏笔。

满足移民对母语的饥渴

《四方报》是在台湾发行的越南文、泰文、印尼文、菲律宾文、柬埔寨文、缅甸文之报纸型月刊。越南文版于2006年创刊;泰文版于2008年4月的泼水节创刊;印尼文、菲律宾文、柬埔寨文版则于2011年5月创刊,而缅甸文版于2015年1月创刊,并与原先的柬埔寨报合并为中、柬、缅三语刊物。

这份取名为《四方报》,意在连结散居于台湾四面八方的移民移工,透过报纸为平台,集结这群相对弱势的族群,一则相互打气慰藉,一则争取自身的权利。

台博馆响应“带一本自己看不懂的书回台湾”运动,希望借此促进台湾族群间的文化交流。
台博馆响应“带一本自己看不懂的书回台湾”运动,希望借此促进台湾族群间的文化交流。

张正从越南回台后,恰巧遇上《立报》的前发行人成露茜提出要办一份给在台东南亚人看的刊物,而这个计划与他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

对会点越南文、读东南亚研究所、对东南亚算有点了解又熟悉媒体运作的张正来说,“办一份给在台湾的东南亚人看的刊物”,正是他最想做的事情。

“很多人说台湾的媒体已经多到爆炸了,但真的是这样吗?”张正说,在台湾的东南亚移民、移工和外配,加起来都快要百万人了,却没有任何一个为他们发声,或者让他们发声的报刊。《四方报》开跑后,张正负责越文版,《破周报》的前主编丘德真则负责泰文版。“我将当初在越南那4个月缺乏中文的饥渴,转化为在台移民工对阅读母语文字的饥渴。”因此,他迫不及待想见到越南朋友与越南文字在异乡重逢的兴奋与激动。

刚开始的《四方报》甚至有用手写版直接扫瞄印行,很阳春却也很真实。《四方报》会刊登移民工们的投稿,“主流报纸不可能刊登这些文章,但《四方报》热烈欢迎东南亚移民工的参与,说出他们的心情与感受。”该报引起了通路的注目,更在2009年开始陆续在便利商店上架。

“五语伦比”文化桥梁

在张正的积极整合、争取公私部门经费的支援下,《四方报》于2011年推出“五语伦比”计划:同步发行越文、泰文、印尼文、菲律宾文和柬埔寨文等5种文字的月刊(注:2015年初《四方报》增加了缅甸文版)。

至此,《四方报》已发展为台湾最完整的东南亚语文媒体集团,定期出版数万份台湾人看不懂的报刊,透过便利商店、邮政系统、东南亚小店,分送到台湾的四方,成为异乡人的慰藉。

募到的书籍,也举行“东南亚行动图书馆”,提供东南亚朋友借阅,图为3月8日于台北车站的活动纪录。
募到的书籍,也举行“东南亚行动图书馆”,提供东南亚朋友借阅,图为3月8日于台北车站的活动纪录。

上万封感谢信

“从试刊期的4000份到我们最盛时,一期刊物印行3万8000份。”张正说,统计至2013年为止,《四方报》总共收到了超过1万8000封读者来信,90%以上都是由移工亲笔书写。

张正说,最让他感念的是,这些读者回应几乎全是正面的感谢、赞美等等。“当然这并不是说《四方报》有多完美,但让在异乡打拼的人读到来自家乡文字所编写的刊物,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份能振奋人心、美好的礼物吧。”

除了越南文,张正后来又学了泰文、印尼文、柬埔寨文和缅甸文,“不是很精通。”他说,《四方报》能顺利出刊是因为邀请了多位结婚来台的东南亚配偶和在台湾求学的东南亚学生,以及华侨帮忙。

然而,在网络新闻的挑战之下,传统报纸的阅报率持续探底的同时,也让《四方报》煞费苦心。

经由强弱机危综合分析(SWOT)解析了《四方报》的优势、劣势、竞争市场上的机会及威胁,从而制订“五语伦比─拓展新移民/工台湾文化传播权计划”作为转型的重要方针。该报也恰好获得台湾的“艺文社会企业创新育成扶植专案”补助,使其获得转型的机会。

近年来《四方报》已经不是一份服务新移民/工的母语刊物而已,更担负起台/外文化沟通的桥梁。他们深入各离岛与偏乡田野调查、近身关怀、采集报导;并与各县市草根团体合作“艳惊四方”移民/工画展与座谈;捐报支援各县市新移民亲子共读计划与演讲,为新移民带来更多的机会。

以上林林总总的活动都是《四方报》为消弭台湾人对新移民/工的误解,以增进多元文化认同所产生的积极行动。然即便如此,前方仍有重重难阻,仰赖各界的奥援。

全台首家东南亚主题书店“望见书间”于3月29日开幕,当地的新移民看到熟悉的文字很开心。
全台首家东南亚主题书店“望见书间”于3月29日开幕,当地的新移民看到熟悉的文字很开心。

创东南亚语图书馆

《四方报》与时报出版社合作,陆续推出了几本移民文学专书,而张正又成立了“四方文创”,并在桃园后火车站推出“望见书间”。这里是桃园外劳和外配聚集的地方。

简单来说,“望见书间东南亚图书文创空间”是一个展示东南亚语书籍的地方,也就是一个东南亚书店;若再多一些想像,“这里可以是东南亚的艺廊”。望见书间里除了书籍,也将陈列移民工和外配们的手作文创品和绘画等艺术作品。

带一本看不懂的书回台湾

“望见书间”其实比较像是图书馆,因为目前这里并不贩卖书籍,而是提供图书借阅的服务。为了充实“望见书间”的藏书,张正发起了一个名为“带一本自己看不懂的书回台湾”的活动,鼓励到东南亚旅游、经商、出差的民众顺手带或买一本当地的书籍回台湾。只要是东南亚文字书籍都无任欢迎,类别不拘,新书也好、二手书也行。

“这本书在当地可能很便宜,但坐了一趟飞机来台湾、到了东南亚移民工或者外配的手上,可能就成了无比珍贵的礼物。”张正说,试著想想,如果我们到了一个完全没有中文的地方,一旦发现中文书籍是不是会特别珍惜?哪怕是张广告单可能也会一看再看呢。

为了方便捐书的民众将书送到定点,张正已经和多个独立书店、附近外劳较多的文具行、小吃店,以及天下杂志的巡回书车合作,这些地方或单位都可以收书。

从2006年创立《四方报》以来,张正的“东南亚梦”越做越大,也越做越广、越深。虽然他在2013年已经离开了《四方报》,不过他还是非常热衷于此。他为自己一路走来所做的事下了一个注解:“其实我并不是为了东南亚移民移工的‘他们’做的,而是为了我自己做的;我希望‘他们’过得好,是希望我自己更好、希望我所安身立命的台湾,更好。”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浮罗交怡海岛婚礼今举办 陈乔恩“绝美婚纱照”抢先曝光

阅读全文

妇女搭机紧抱包裹拒放下 一句话令空姐鼻酸:这是我女儿的骨灰

阅读全文

泰剧一哥抗癌2年 惊传病逝享年39岁

阅读全文

机上因椅背问题狂骂女子“大陆妹” 港夫妻犯众怒遭国泰列黑名单

阅读全文

曹观友卸任 沈志强接棒

阅读全文

最强 "碰瓷" 奋身演出

阅读全文

志工艺术家

教育

用色彩诉说心情,把周遭艺术化…在他人眼里,艺术家是个酷炫的行业。然而,有人反其道而行,他们与特殊学生连结,与教育紧紧相依...

阅读全文

创意机器人课程 让幼儿快乐学习

教育

迈乐博(My-robot)机器人课程培训中心推崇快乐轻松学习宗旨,让4岁幼儿也能接触机器人科技教育,学习基本的生活原理,...

阅读全文

击响鼓魂

教育

在民俗庙会中,热烈的鼓声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轰隆作响的鼓阵,震撼人心,也摄住了制鼓人的心。“刚开始的时候很苦,连最简单的...

阅读全文

情绪缺陷成因

教育

孩子太爱哭闹、发脾气、过度闹别扭等行为常让父母担心他们是否有情绪障碍。然而,在断定孩子有情绪障碍之前,要先查看3个会影响...

阅读全文

社区图腾

教育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艺术,是人们长期创造的产物。宝岛台湾处处散发著文化与艺术的气息,然而,艺术与文物光鲜的背后,其实是...

阅读全文

校园品牌闯国际

教育

台湾实践大学服装设计所师生,于前年自组服装品牌,没有雄厚资金、没有明星光环加持、这群来自校园的学生经理人,凭著创意与行动...

阅读全文

小鱼妈妈故事屋 孩子用耳朵读绘本

教育

在欧美社会,绘本是孩子童年最重要的玩伴,孩子从一岁起就开始培养阅读能力,虽然亚洲社会阅读绘本风气较短,但近年来也逐渐受到...

阅读全文

旧建筑艺光闪烁

教育

艺术其实不分国界,也不分场合,只要志同道合,即便在老旧的建筑里也可以绽放光芒。穿过喧闹的市场,老旧建筑的巷弄中,屹立著遗...

阅读全文

谈性让教育完整

教育

大马的民风与思想普遍保守,让父母无法与孩子大谈“性”,导致孩子受伤后苦诉无门,为了避免有苦不敢言的事情发生,家长们都应对...

阅读全文

精品咖啡梦

教育

早前,大马举办了一场精品咖啡师比赛,冠军得主获得的不仅是冠军的荣耀,更多的是到国际舞台绽放光芒的机会。“我最大的期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