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手上一机的时代,社交媒体成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必需品”,无论是联系亲朋戚友或获取信息,人们似乎离不开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普及化,让人们发布信息变得更容易,但是这也衍生了各种误导大众,以换取经济或政治利益的假新闻;假新闻的影响深远,更成了全球热议的话题。究竟假新闻是如何形成的呢?
拉曼大学文学院新闻系讲师郑文德表示,基于网络媒体要快速上新闻,以让更多人转发新闻,因此网媒时常会先上新闻再过滤,这就可能会造成假新闻的出现。
“若新闻内容有错,虽然编辑会马上纠正,但错误的新闻可能已在网络上广传了。”
他指出,研究显示,现今读者相信假新闻,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传统媒体不够中立,导致他们转向其他管道获取信息。
他说,研究也显示,读者因相信认识的人,因此他们认为这些人所传播的新闻可信度更高。
“因为有了社交媒体,大家互传(新闻),导致假新闻泛滥,也让读者相信假新闻。”
此外,大马研究、普询和科技中心总执行长黄颖欣指出,一般上假新闻的内容缺乏基本的新闻“六何”元素(5W1H),即何人、何事、何处、何时、为何及如何。
她进一步解释,假新闻报导主要分成3种情况:一、记者为了报导而自编新闻情节;二、记者为了报导,要求当事人到现场重新描述事发情况,并让摄影摆拍新闻片段;三、记者因找不到当事人采访,而寻找其他知情者描述事发情况再报导。
捍卫新闻真实性
现今传统媒体时常会引用假新闻,但她表示,传统媒体没有必要这么做,因为它是正规的媒体,应有人脉及人力去采访新闻的。
“如果真的要报导,应该描述现在网上所流传的事情,再告诉读者求证后的内容。”
早前,谷歌推出“谷歌新闻倡议”(Google News Initiative),她解释,其主要目的是对抗假新闻,同时也支持新闻订阅。
她指出,与免费新闻相较,付费订阅的新闻会有更多的分析,是读者无法从免费新闻阅读的,而这就是“谷歌新闻倡议”的最终目的,即鼓励读者开始订阅电子报。
她表示,虽然网络上的新闻都是免费的,但是却有很多假新闻,若传统媒体要说服读者付费订阅电子报,一定得捍卫新闻真实性。
读者分享前应先查证
拉曼大学文学院新闻系讲师郑文德表示,我国的教育没有教导人民如何去分辩新闻的真伪,因此人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而无法确定所看到的新闻的真伪。
他说,若人民无法分辨新闻的真伪,就会影响他们的看法及想法,更以大选为例,若人民无法分辨新闻真伪,就会影响他们选择政府的决定。
大马研究、普询和科技中心总执行长黄颖欣指出,读者可多方面判断假新闻,最主要是对标题持有怀疑的态度。
她表示,基于假新闻的标题特别有爆发力,让读者看到这些标题后,即使那则新闻极有可能是假新闻,也会让他们觉得很真实。
她说,假新闻的短片或载图的设计也诱人,让人看后产生共鸣,或使他们立刻传给朋友知道。
她认为,读者都有“太关心”或“太热忱”心态,当他们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大事件,如印尼海啸警报新闻,他们就会尽快将新闻分享给朋友或家人。
“他们觉得,万一事情真的发生,却没告诉其他人,自己就有责任。”
她指出,读者应在分享新闻前,冷静思考标题是否符合内容,再查找相关新闻是否被传统媒体报导。同时也要留意日期,查看有关新闻的日期是否被篡改、旧闻新推。
“最简单的预防假新闻方法是,订阅值得信赖及优质的新闻渠道或网站。”
多国开始立法 降低假新闻传播
假新闻泛滥,导致许多民众经常接收错误信息,进而受到误导。许多国家的政府为了对付假新闻而开始立法,以希望降低假新闻的传播。
拉曼大学文学院新闻系讲师郑文德指出,国家立法是要看人民对政府是否有信心,但他认为,目前我国人民对政府尚缺乏信心。
他建议,若大马政府要立法对付假新闻,应该效仿美国政府,由第三方过滤假新闻,而不是由政府直接介入。
“这是因为包括反对党也会担心,政府是不是针对性地对付假新闻而已。”
他指出,德国和美国政府各自有对付假新闻的方式,前者是以严格处罚对付假新闻传播者,而后者则与面子书及新闻机构合作,再由第三方审核新闻。“若这是假新闻,他们会标上假新闻的标签,让读者不要相信,并没有直接去惩罚散播假资讯的人。”
但他认为,目前大马有许多法令能对付假新闻,因此无须再制定新法令。
大马研究、普询和科技中心总执行长黄颖欣指出,很多国家开始立法对付假新闻,但至于大马应不应该立法对付,她表示这没有绝对的答案。
她认为,若政府立法后,能有效地控制假新闻的泛滥情况,让一些平台或社群不再制造假新闻,那是好的。
她也认为,身为一名读者,应该正视传统媒体,把它当成是主要新闻来源。
开讲嘉宾:大马研究、普询和科技中心总执行长黄颖欣、拉曼大学文学院新闻系讲师郑文德
电台主持人:苏进川、谢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