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于下个月开始在全国9个州属及地区实行“家庭垃圾分类”计划。虽然这被视为我国在资源回收与环保上的一大步,但因政府宣导工作不足,许多市民对垃圾分类一知半解,大大限制此计划的进行。
科技持续性顾问陈清祥表示,我国实行资源回收与环保的计划,应该著重于细节方面,尤其是宣导工作、如何处理及分类垃圾、分类后的回收工作等。
他说,政府实施垃圾分类计划时忽视民众的需求,许多民众对垃圾分类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条件。
他称,政府在垃圾分类上的处罚制度引起抗议声浪,大部分社交媒体上的网民抨击政府此举不应在垃圾分类计划一开始就实行。
无论如何,他认为,政府将惩罚制度延迟至明年6月才开跑,表现出政府愿意聆听民意而做出修改的好现象。从普罗大众的反应来看,有许多人都是因为政府贸然实施垃圾分类计划而不知所措,也有一些反对声浪则是要求政府应透明化该计划。
他指出,虽然政府一向有先实行政策并不断修改,但人民也应该有环保意识,因为垃圾不仅是个人制造,而是所有人、政府和企业的责任。
陈清祥说,目前政府以两种方式向人民宣导垃圾分类的详情,包括大量的教育性广告,以及在布城设置回收总站等,以协助人民尽快适应及能正确地将垃圾分类。
电子垃圾勿乱丢
他认为,企业也是推动环保的重要一环,其中主要的概念,就是应该回收自家出产的产品。
陈清祥也是电业公会名誉秘书。他以电业公会为例,该公会意识到有许多电子垃圾(E-waste)如灯泡、电池和手机等没有回收的管道,因此自行进行回收计划。
他解释,很多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灯泡和电池等电子垃圾,而直接丢入垃圾桶,其实是错误的,因为灯泡和电池内含有的水银将会造成土地污染。
另一方面,iCycle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创办人曾维雄表示,其实我国所面对的大问题是,一些垃圾无人回收,如塑料袋,或只在吉隆坡和新山可回收的玻璃瓶等。
可津贴厂商回收
他认为,政府可以介入回收生产线,以免回收过程出现断层,厂商不愿回收垃圾的原因大多是成本过高而不符合利益,因此政府可以以津贴的方式补助他们。
他以香港为例,由于玻璃瓶回收过程需付出运输及人力等成本问题,香港政府一方面给予津贴让上游厂商运作,有人愿意收购,自然就会有人回收;另一方面研发处理的方式,最终不仅解决玻璃瓶回收问题,也增加政府收入。
他强调,其实许多人都愿意做资源回收,惟政府也应该要有一个完整及妥善的处理方案,以鼓励人民有信心的投入资源回收行列。
有30%杂质 饮料盒不能回收
iCycle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创办人曾维雄说,民众分类垃圾前,必须对垃圾有一定认识,才能有效率及正确处理,否则可导致已分类的垃圾被当做无法回收垃圾处理。
他指出,政府决定要在9月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时,已经陆续发派《家庭垃圾分类指南》,惟这本指南内有许多项目让民众混淆。
他补充,这本由固体肥料管理机构(SWCorp)推出的指南,将垃圾简单分成9大类,其中如纸张、塑料、大型垃圾和玻璃瓶等都有一些错误之处。
他称,饮料盒子并不能当做纸张,尽管饮料盒有70%是由纸制成,但另外的30%是参杂锡或塑料原料,因此目前饮料盒子不可回收。
他说,之前一些慈善团体会回收塑料袋,但现在塑料袋已被拒绝回收。主要原因是因为塑料袋是有颜色的塑料,成本相对来说会比一般塑料高,因此很少会有回收厂愿意回收塑料袋。
他续称,政府实行垃圾分类计划前,应先教育民众如何分辨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
他以日本为例,日本人在儿童时期就已经知道如何分类垃圾,因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管齐下,环保已经是自发性的运动。
他补充,根据iCycle日前到国内各个有三色垃圾桶的购物中心观察,发现大部分垃圾都被分错,显示我国人民对垃圾的认识不佳。
iCycle已经在筹备推出垃圾种类指南,其内容将会涵盖所有垃圾的知识和分类方式,预计会在明年6月前面世。
减少制造垃圾最重要
科技持续性顾问陈清祥指出,其实大马人民普遍上都有环保概念,但垃圾分类计划的不透明性和对垃圾的不了解,让民众裹足不前。
他表示,政府应该要将垃圾分类计划透明化,尤其应该让人民了解这些分类后的垃圾究竟如何处理,才能提高人民配合垃圾分类计划的意愿。
他建议民众,若觉得将垃圾分类很麻烦或困难,可尝试减少制造垃圾。垃圾分类是为了减少垃圾量及避免浪费,因此,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制造垃圾,同样可以获得效果。
曾维雄指出,尽管我国人民对环保有概念,但实行者很少。先进国垃圾回收率达50%,而我国只有12%。
他说,为了让人民有参与感,政府可以公布垃圾分类的成果数据,如垃圾量是否减少,或每户垃圾分类数量等。
政府也可以公布垃圾分类之后的处理方式,以加深人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
开讲嘉宾:曾维雄(icycle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创办人)、陈清祥(科技持续性顾问)
电台主持人:苏进川、邓佩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