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不仅限于将垃圾分类后送到资源回收中心再循环使用,对于一个表面上被视为无用的东西,其实只需花心思加入一点创意,垃圾也可以赋予第2生命,变身成为一件艺术品或实用的日常用品。
擅长将废物融入创作的艺术家邓玛莉(29岁),把环保及艺术融为一体,近10年来利用一些食品的包装袋制作成包包及收纳袋,也为自己赚点收入。
她指出,制作手作的人很多,但很少人会利用废物做材料,虽然一些手作者会用旧的牛仔裤做包包,但始终无法跳越传统。而她,喜欢跳脱传统框框,用一些别人较少接触,或认为不可能的东西,创作出另一个新东西。
“大马的包装袋设计都不错,可媲美欧美国家,我想重新给它新的意义。”
8小时制一个包包
她多数会使用二合一咖啡粉的包装袋,因为比较干净,不像饼干包装袋那么油腻。虽然这些材料是垃圾,但都会经过清洗及消毒,做好卫生处理。
她说,当初看到一些从事模特儿行业的朋友,每天都带著一个塞满化妆品及化妆工具的包包,之后就有了一个想法,利用原本已有折痕的咖啡包装袋,制成一物二用的收纳袋。
她指出,塑料包装袋的性质比布料更软,无法使用缝纫机,只能亲手缝制,一针一线花了8个小时才完成。这款收纳袋外形看似扁平的笔袋,将内部打开后就变成一个容量更大的包包。
她表示,二战及二战之后开始迈入工业化,很多制造业的垃圾都无法分解,之后人们才对环保有了醒觉。
旧卡带造灯罩 创作更有趣
吉华独中美工班教师卢佛宝表示,该校经常鼓励学生废物利用,尤其是美工班的学生,在画具及颜料上费用已经很高,无需再浪费金钱购买其他材料。
他通常都会教导学生,利用再循环物创作趣味性较高的东西,如用纸皮做成兔子造型的雕塑品、旧卡带制成的灯罩等。“学生不必花钱购买美术材料,可以找家里一些不要的东西,改变它的功能,变成另一种东西。”
他说,现在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较宽裕,为了不让他们有一种用钱就能解决问题的观念,废物利用不但可以节省金钱,还能提倡环保,把垃圾赋予第二生命。
他表示,学生并不会抗拒使用再循环物进行创作,如果遇到需要一些材料时,还可到校内的环保回收站找一找,是否有适合的东西。
他指出,该校在宣导环保方面进行得十分彻底,除了在校园设立回收站,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个回收箱,让所有学生有机会参与环保工作。
邓玛莉精神 垃圾桶取材
邓玛莉在大学时期主修纯美术,吸收了不少废物利用的概念,经常会去翻垃圾桶找材料制作雕塑,从那时开始利用垃圾进行创作。
她说,很多人觉得设计及艺术是一门很贵的学习,必须花很多时间与金钱,尤其是雕塑品的材料,身为穷学生的就必须想办法,在日常生活的垃圾中取材。
保留废物原貌
“我喜欢垃圾或废物原来的样貌,就算皱了也不会刻意去改变它的原貌,反而是一种特色。”
她有乘搭巴士的习惯,自rapidPENANG巴士在槟城推行以来,就开始收集巴士票根到现在,然后将之用于创作上。
她说,多亏本地人乱丢垃圾的恶习,让她捡到大量的创作材料。有时在车站等巴士,5分钟就已捡到50多张票根,她还试过在一天内捡到超过200张巴士票根。
除了翻垃圾桶,她还会到一些缝纫店、木工厂收集碎布及木块,或用很低的价格向厂家购买已要丢弃或无用的材料。
她指出,别人的垃圾可成为他人的宝藏,并笑称自己是一个很“吝啬”的人,不会花费太多钱在作品上,很多材料都是从垃圾桶捡回来,但会用最少的钱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环保取材并不难,挑战在于如何将废物变成艺术品,这点连行内人都无法接受。”
她在5年前开始专注于环保手作,家人及朋友都受不了她爱捡垃圾创作的行为,大家都以为她疯了,她却乐观看待,疯狂久了就会变成一种精神。
本地客重实用 知音多是外国人
“一些顾客会问我,用包装纸做成的收纳袋会耐用吗?”
这个问题很吊诡,若包装袋手作品很耐用,也就证明了人类每天所丢的垃圾都是些无法分解的东西,这是一种反思,所要带出的讯息是别制造垃圾。
她感叹本地人看到废物利用制成的艺术品,劈头就会问“能用吗?”,其实是否能用他们都心里有数,只是还未适应垃圾做成的东西而已。他们或许会感兴趣,但一问到价钱就面露难色,反而是外国人较懂得欣赏这类型的创作。
她表示,自己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卖给外国人,单靠这份收入是无法糊口的,她必须以教画画为生,偶尔也会开环保工作坊,从中找到现实与艺术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