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马受访的缅甸罗兴亚穆斯林坦言,缅甸国家的危机主要是因为政治斗争。若政府开放式接受罗兴亚人也不会导致社会乱象。人心隔肚皮,所以即使改革派上位,也不见得能够开放的接受罗兴亚族。
他们认为,只有受到国家的承认他们才能够拥有未来,在马来西亚即使再如何的生活,未来也始终是个未知数。
赛夫(21岁)是一个典型的缅劳例子,他于13岁就乘风破浪13天,通过泰国偷渡进入马来西亚,先后也经历了遭移民局扣捕、太小无法工作而仰赖同乡资助的生活。
他回忆偷渡来马的日子,当时船上挤了约90人的偷渡客(如今的船只更大可容纳500人),偷渡来马需要缴付6000令吉(泰国仲介5000令吉负责伪造护照、本地仲介1000令吉顺利入境),这对难民而言是一个上百万缅元的天文数字。(1令吉兑换约300缅元)。
他说,船上的粮食自备,由于带一些米饭会发臭,因此只能携带干粮及水源省吃俭用,饿了才能吃一些饼干充饥。
“之前在缅甸虽然适逢读书年龄却没有机会受教育,也没有一技之长,每天都游手好闲,在缅甸遭欺负,更面对那些贪官污吏在讨钱不果而放火烧屋的不平等待遇后,毅然逃离家园。”
当年来马时因为年纪太小,雇主不敢雇佣,也没有一技之长,依靠同乡救济,在一年无所事事的生涯里他学习马来话,更通过观察向同乡学习如何造房建屋,并于15岁才开始工作。
母亲孤身在缅甸
他说,偷渡来时,并没钱支付仲介,在来马打工2年后才成功清还仲介费,来马期间也曾遭移民局扣捕入狱3个月,随后通过难民署申请难民证,才能够继续工作。
“如今我在建筑工地工作,每天薪金有45令吉,每个月工作25天加上加班费就可有1500令吉的收入。缅甸家乡仅剩下50余岁的母亲,所以我每个月都会汇钱回家。”
询及会否接母亲来马,他扬言不会,因为来马交通不便,出入都需步行一小时,母亲虽然孤身一人在缅甸,但是至少不会遭到他人的欺负,因为那些缅甸人欺负的都是男丁及小孩。其父亲及兄弟于2013年在缅甸遭杀害,他不抱怨,只是不解为何同乡要彼此为难同乡,自相残杀。
“我们千辛万苦的偷渡来马,如今只希望能够安分守己的打工赚取生活费,让家乡的亲人能够生活较舒适,也希望到处都能够和平共处。”
对于父亲及兄弟的离世固然痛心,但他认为这些都是总统的所作所为,无关乎百姓,只要政府心胸开放接受,缅甸子民也会唯命是从。
“罗兴亚族经已在缅甸落地生根200年,但是为何他们还不承认我们?”
对于缅甸改革派兼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昂山淑姬的期待,他坦言这些都是政治使然,虽然至今其形象鲜明,但是人不在其位则一切还言之过早。
询及未来的打算,会否来马结婚生子之类,他坦言前途茫茫,本地仅有3%的穆斯林女性与罗兴亚族通婚,所以一切都没去想。
落地生根 引入同乡抽佣
来马经20年的阿都拉(二手承包商)坦言,本地罗兴亚人的确来马生根后,就会充当仲介,将同乡引入马来西亚,扮演卖猪仔抽佣角色。
他说,这些害群之马会引诱同乡来马后,向其缅甸家人要一笔6000至7000令吉的仲介费(相等于百万缅元),在其家乡的亲友卖田卖屋付钱后才会放人。不幸的是缅甸的亲属,即使卖田卖屋也筹不足仲介费,那么偷渡来马的缅劳就遭囚禁。
“由于仲介钱收不到也不会花钱,所以那些被关押的猪仔三餐不继,有者更因为生病没钱看医生而逝世,因而衍生了威中一带许多遭包裹后弃尸的案件。”
对他而言,看见同乡有难他都会伸出援手,包括一些新来的缅劳,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语言不通更是可怜,因此他都会暂时安插工作给他们,让他们能够三餐温饱。
询及为何罗兴亚族喜欢选择前来我国而不是其他国家,选择驻扎槟城而不是其他州属时,他分析,在泰国或者印尼本身的工作量不多,薪酬也不高,而我国许多建筑工程都在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建筑工友。
再来为何选槟城,主要因为在吉隆坡的生活消费高,而在槟城有建筑工程蓬勃发展,生活费相较吉隆坡较低,因此合法的缅劳主要集中在建筑工地,至于没有身份证明的非法缅劳则集中在园丘。
缅甸政治背景:罗兴亚族与佛教徒水火不相容
罗兴亚族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在1820年代,英国殖民缅甸期间为了增加劳动人口从印度与孟加拉等地引入,但缅甸政府却认为这批自称罗兴亚人的民族是孟加拉人,并非是缅甸国民,再加上罗兴亚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有别于缅甸主流信仰佛教,导致双方歧异更深。
当英国殖民缅甸时期,缅甸佛教徒就已经不满大批从印度移民的伊斯兰教徒所占有的经济优势,而且一度占据政治资源,和当地缅甸人不仅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还存在利益争夺,双方产生敌意和冲突在所难免。
1942年,当时日本进攻缅甸,英国向印度败退时,在英国示意下,罗兴亚人在若开地区进行大规模种族屠杀活动,难以计数的若开族人和大量的村落被消灭。从此两个民族之间结下了仇恨,到了缅甸独立后,缅甸由军政府掌权,伊斯兰教徒却多次发动反政府游击战,导致缅甸穆斯林和政府关系紧绷,被贴上制造动乱的反政府标签。
在这些复杂纠结的因素,军政府为稳固政权,很轻易的利用过往种族对立情绪及既有的历史事件所产生的仇恨心,挑起了佛教徒与穆斯林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