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o创办人之一布德尼兹(Paul Budnitz)瞄准面子书的使用者推出简单文案:“Ello不卖广告,也不向第三方贩卖你的资料。”Ello是由7名艺术家和程序员在一年前共同创建,当时他们只想自建自用,之后他们便决定重新设计网站(www.ello.co),正式上线,不过目前用户只能以受邀的方式加入。
布德尼兹在个人页面说,Ello的设计理念是“简单、美丽、无广告”。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社群媒体研究者爵根森(Nathan Jurgenson)乐见Ello的新颖做法。他在个人Ello页面说:“我喜欢看到新社群媒体脑力激荡,想像社群媒体可以如何不一样,质疑核心假设而不是烦躁、抱怨。”Ello的庐山真面目还没见著,就已被大肆炒作,先声夺人!冲著面子书而来的Ello,与面子书不同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免费使用、没有广告、没有用户个人数据收集。厌倦了面子书、推特等社交网络上鱼龙混杂的推送广告?在Ello,用户即可摆脱这些烦人的广告,当然推特、面子书及其他社交网站在上线之处也没有广告。
对此,Ello亮明态度表示:“我们,永远都不会推送广告。”Ello称,他们不会将用户的个人数据卖给第三方,并称跟跟踪、收集和出售用户信息的行为令人毛骨悚然。Ello认为,广告商买了你的个人信息,然后他们会推送给你更多的广告,你本人就像是个被买卖来去的商品。
Ello誓要“出淤泥而不染”,他们再次重申:“Ello自诞生起就是个真实、美丽、简单又透明的网站,用户不会是我们的商品。”不在乎被广告打扰的用户,Ello可能不适合你,如果很介意自己的信息被用于广告,那么你就能放心地在Ello“另起炉灶”。
不强制用户使用真实身份
在大谈创新的互联网世界里,广告作为最为成熟也最具诱惑力的赚钱渠道,早已深入到创业者甚至用户的骨髓里,这尤以社交网站为最。面子书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在二季度全部29.1亿美元(约93.1亿令吉)的营收中,广告收入高达26.8亿美元(约85.7亿令吉),换句话说,广告收入为面子书贡献了92%的营收,可以想像一下,假如没有了广告,面子书的股票现在会跌落到什么程度?
用户态度决定成败
再看看新浪微博,根据2014年第二季度财报,新浪微博总营收为7730万美元(约2万6000令吉),其中广告收入高达5960万美元(约2万令吉)。两大社交网站在营收和广告收入纵然有差距,但毫无疑问,广告都是社交网站生存的不二法则。
没有广告商,还免费使用,那该网站如何赚钱?Ello团队表示,他们会为付费用户提供一些特殊功能,比如用户可以“选择支付极少量的钱”来添加自己喜爱的功能,不过这些功能具体是什么,仍未可知。Ello可能会更多实行免费增值模式,或者开发一些移动客户端游戏。
Ello还有什么其他特殊功能呢?E11o的界面出奇地简单。左栏显示你的朋友头像,右栏则是瀑布流式的“朋友圈”。与其他社交网站相同,用户可以在Ello上发布状态更新信息和照片、@(标签)自己的小伙伴、帖子进行评论、回复朋友的信息,也可以看到有多少朋友浏览了自己的帖子等。但与面子书略微不同的是,Ello并不强求用户必须使用真实身份——这样可以避免被不友好的网友人肉。
许多人都认为,Ello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兴起,其实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面子书的一项新政策。面子书近期开始取缔那些不用真名,或是与“官方认定身份相关”的名字的使用者,而这种做法在艺术家、音乐家和同性恋群体当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弹,这些人往往都使用艺名或是化名,为了贯彻自己的艺术风格或是保护自己的真实身份。
另外,Ello支持发送GIF格式图片,Ello还设有“Noise区域”,这里呈现了许多陌生人发布的各式帖子,好似网络空间艺术展。事实上,Ello没有什么内容是完全新的。
Ello的最大功能是成为社交网络新起点,最大的缺点是,它还处于测试状态,还有许多bug未被修复。Ello究竟能不能正面对抗面子书?现在还是未知数,不过能否成功,终究还是得取决于用户。
拒透露详情 蓄势待发
Market Watch专栏作家普莱蒂(Therese Poletti)撰文介绍了近期异军突起的Ello,分析了其长处,以及能够冲击到面子书的优势。她同时指出,他们是否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现在还言之过早。
Ello这家新创新的社交网络正吸引众多眼球,而这当中的关键之一就是他们明确的反面子书立场。可是,他们现在还只是一家初创公司,没有任何广告,因此自然也就谈不上利用使用者的资料,但是,将来呢?
研究纽约科技公司的博客Betabeat介绍,这家站台是早些时候上线的,目前还在试执行阶段,因此最初的进展一度非常缓慢。Ello的主要创建者布德尼兹对Betabeat表示,他们的登入规模已经达到了每小时4000人。
不同地点同时运行
布德尼兹还建立了一家Budnitz Bicycles,制造轻便的复古风格单车,他在回应Market Watch的电子信件采访时表示,当初创建Ello的初衷非常简单,“我们就是想要建立一家为我们自己服务的社交站台”。现在到底有多少人在试用他们的站台?布德尼兹表示“很多!”,但是拒绝披露具体数位。
布德尼兹也是Ello的首席执行员。他表示,这家年轻的公司已经进行了融资,但是拒绝透露他们有哪些投资者,及获得了多少资金。公司目前在多个不同地点同时运作,布德尼兹的基地在佛蒙特,有时也会去纽约。他的合作伙伴们则在科罗拉多。纽约使用者体验专家雷切尔(Christopher-Ian Reichel)认为面子书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大事件’,但是他们显然是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在了合适的地方。面子书目前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上,他们的整群整群的使用者都想要另投他处。但Ello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内容很不丰富,人们还是在不断加入当中”。
在面子书,近几天来,我所认识的人当中,关于加入Ello的话题非常引人注目,尤其是艺术家和演员群体。我的朋友德阿奎拉(Sara Klotzde Aguilar)是一位奥克兰音乐家,她说自己不清楚Ello该怎么赚钱,但是她乐于每月付钱,来宣传自己的乐队Sara&Swingtime正在筹备的演唱会。
Betabeat将Ello描述为类似Tumblr与面子书的混合体,界面更加简约。“我接到了加入邀请之后,在那里并没有发现多少我认识的人。看上去,这一网络依然在缓慢积累人气的行程当中,但是和大多数社交网络一样,你所看到的内容取决于你所关注的对象。”他发现,Ello发表的内容很多都是照片或是艺术作品,纯文字很少。
布德尼兹同时表示,他们也会收集使用者的一部分资料。“这些讯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如何使用Ello,这样我们就可以让Ello变得更好。比如,如果我们推出了一个特色服务,我们当然想知道有多少人会使用。”
Ello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Ello能走多远还不清楚。在过去的10年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交网络形态,试图提供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比如,App.Net就是推特的模仿者,但有几个截然不同的功能:用户可以写更长的微博,没有广告,得依靠用户订阅生存。不过今年5月,它解雇了所有的全职员工,原因是订阅服务并不能支撑公司生存。
Path,移动社交应用程序,它的卖点员戴夫莫林(Dave Morin)表示他的应用每天有500万活跃用户,今年6月这一数字还停留在400万。
还有其他服务,如Diaspora,通过Kickstarter网站筹集了超过20万美元(约65万令吉)。
但这些潜在竞争对手还不足以与面子书相提并论。Ello创始人布德尼兹表示,他不打算把Ello变成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我们希望Ello是简单的,我们只是想要开发我们想要的社交网络。”不过用户买不买账只能用户说了算。
Ello真的会异军突起,大获成功,还是最终只能与苹果的iTunes Ping或是谷歌的Google+一起,成为面子书地位难以撼动的另外一个证据呢?一切都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