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了解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巴冬,并希望留住家乡丰富的历史、文化及其他美好事物,毕业自中国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蔡慧钏在机缘巧合下,找来任职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助理教授的邱克威老师,一起回乡展开探索之旅,收集家乡的珍贵历史资料,准备出版《巴冬历史与文化研究》。
一心一意想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蔡慧钏,自201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发现自己对年幼时生活成长的地方--巴冬的历史深感兴趣,趁工馀时自发性地收集自己家乡的珍贵历史资料。
“我在北京大学念了历史系后,发现自己对小时候生活的家乡有一股归属感,同时觉得巴冬拥有不少可研究的内容。”
在巴冬土生土长,如今居住在首都吉隆坡的蔡慧钏是大学研究助理,也是一名文史工作者。她透露,每当她回乡与亲友谈起巴冬的历史及发展变迁时,发现大家似乎只了解一些情况;目前,巴冬人所知道的地方历史都只是通过口述,似乎并无任何完整的文字记载。
有感于一代代的华人在巴冬已住了百多年,但迄今为止却似乎没有一套简单记录当地历史及发展的文献,她希望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留下一些比较完整的记录。
蔡慧钏回忆,当初她与老师准备来巴冬展开历史与文化研究工作时,幸运地获得巴冬永春会馆署理主席林意、总务郭东强的支持及推荐,并荣幸地获得该会负责统筹出版《巴冬历史与文化研究》的文献。
开埠初期种植业蓬勃
她透露,文献内容将包括巴冬人的宗教信仰、华文学校、华人社团与经济文化活动如渔业、农业、种植业、炸石业的介绍。
“据我所获得的资料显示,在巴冬开埠初期,种植业发展相当蓬勃,当时出产的作物包括榴梿、甘蜜、椰子、橡胶、油棕及各类蔬菜。”
蔡慧钏与邱克威是在北京大学校友会的活动上认识,当她聊起有意回乡进行上述巴冬史料收集工作时,获得对方的支持,答应乐意一起展开有关工作。
“我们过去已来到这里考察几次,这是第2次进行资料收集及采访工作。我们每次到访都会逗留大约一周。”
他们早前先后访问巴冬的翠美古庙、仙师宫、永春会馆、潮州会馆、杉岭公会、渔业公会等社团组织,日后也将走访当地的多所华小,包括华明、真光华育、善才、启新等。
料年内完成史料收集
邱克威透露,《巴冬历史与文化研究》筹备及资料收集工作今年6月展开,预计一年内完成工作。
“其中,资料收集工作预计半年内完成,随后半年则进入资料整理及撰写工作。”
询及在收集、撰写有关巴冬历史特辑的资料时面对什么难题时,他不讳言,目前手上可供考究的文献资料真是少之
又少,而且口述的资料也不完整。
“在各方面资料都非常匮乏的情况下,若不是获得当地村民、社团人士的充分配合及支持,要展开上述工作确实举步维艰。幸运的是,我们获得人当地各方人士的热心帮助。”
他透露,他们主要通过实地采访,让一些当地老村民来口述他们所知道的历史故事,同时通过文献收集及报章剪报来收集资料,但手上的资料都比较零散。
“我们也获得武吉摩老居民张礼铭的协助来进行文献收集工作。当我们越往深处挖掘巴冬的故事,其历史故事就越丰富,这就是挖掘地方历史的魅力所在。”
开埠初期种植业蓬勃
巴冬为人所熟知的是当地渔村、著名美食亚参鱼和海鸟,吸引食客和旅客到访这座具有百馀年历史的乡镇。
邱克威说,随著国内许多渔村已逐渐转型朝旅游业发展,大家更要突出当地历史、文化的底蕴,才更能吸引游客到来各历史乡镇进行探索。
“我们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一年内写出一部相对比较完整的巴冬历史,以便在接下来让其他对当地历史及文化有兴趣的人士,继续展开有关研究。”
他坦言,如今我国各地50岁以下的民众,往往都不太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如果现在不著手记录这些历史资料,日后恐怕将完全消失。
有鉴于目前全国各地的口述历史已出现断层,他呼吁我国各地的华人社区分头整理各地的口述历史,才能完整地呈献各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