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4日讯)近日发生数宗让人心痛的虐童案,一些孩童甚至因此死亡,施虐者行为令人发指。心理辅导专家说,施虐者在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或许曾是“受害者”,在人格扭曲及精神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下,将自己曾承受的虐行投射在儿童身上。
辅导专家指出,施虐者本身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爱和关怀,充满暴力,造成心理阴影,若本身不去面对和解开症结,容易将心理不平衡宣泄在下一代身上。这些虐待儿童行为,与经济压力及教育程度高低没有直接的关系。
回顾近期的数宗虐童案,施虐者多为父母、相关教育及监管人员包括学校老师、补习老师、舍监及保姆等。
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儿童虐待主要包括身体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疏忽等。身体虐待及精神虐待,是社会上较普遍发生的虐童案行为。
马来西亚博爱辅导中心新山分会执行长陈心坚指出,在该中心的辅导经验中,施虐者的教育程度与虐待行为没有直接关系。他说,虐童行为主要是从家庭背景或问题所引发的,包括患上产后忧郁症的母亲、父亲儿时有被虐经验,继父或继母未把孩子视如己出地抚养,又或者孩子行为非父母心中的理想状态等。
人格精神扭曲
询及经济压力是否也是虐童因素之一,陈心坚强调,现代人都承受经济压力,却不见得每个人对他人施行暴力渲泄犯下罪行,因此认为施虐者主要是人格和精神方面出现扭曲。
虐童行为并非仅在华人社会发生,马来社会也有不少虐童案例。陈心坚认为,婚前教育课程可增加年轻夫妇对家庭概念的认知。他透露,虽然新婚的穆斯林在宗教规定下一定要上婚前教育课,但课程内容较缺少建立家庭方面的知识。
受虐儿童易恐惧没自信
作为辅导者或虐童案件的第三方,如何判断儿童是被体罚或虐待呢?陈心坚说,遭受虐待的儿童,其肢体语言会透露一些重要的讯息,如可能对一些事物有恐惧感,较没有自信心等。
“通过观察及对话,可判断儿童是被虐待或是因为调皮而被体罚。”
“虐待倾向者一般都不会认为自己有错,因此唯有透过第三方揭发虐待事件。”
身心灵辅导中心负责人施冰清透露,施虐者心中有“怨恨”才引发事件,其实虐待对象不一定是儿童,同样处在弱势的员工、女佣、亲近的人也容易成为对象。
她说,“怨恨”可以被延伸,如面对家庭暴力的儿童可能出现自残自虐倾向或行为具破坏力,这些行为都是源自于暴力。
面对过去寻治疗
她认为,虐待他人的心理是有许多复杂因素所造成的,施虐者曾是“受害者”,因此他们必须面对过去的自己,接受治疗。
她说,若身边有虐待倾向的人,必须接纳及给予帮助,而不是谴责,而是让有虐待倾向的人能接受治疗。若已经犯下虐待罪行的话,就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接受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