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若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语言发展迟缓及缺乏自制能力的行为,也许是患上感觉统合失调,许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情况的孩子,多来自城市地区。这些孩子在他们所生长的教养环境中,可能因为家长过度保护,又或者缺乏关心,让孩子时常接触电子产品,缺少与人互动及在大自然玩耍。
若能在3岁至12岁让孩子进行感统训练,能取得最佳效果。然而,由于国内老师及家长对感觉统合训练的概念认知较少,以致于未能及时发现,让孩子错失最佳训练时机。
感觉统合是大脑的功能,透过各种感觉系统,例如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感觉统合失调,则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峇株巴辖GYMBaby感觉统合训练中心治疗师吴智慧透露,她发现出现感觉统合失调情况的孩子,多数是来自城市的孩子,这些孩子在他们所生长的教养环境中,一些是面对家长过于保护他们,另一些家长则是缺乏关心他们,让他们时常接触电子产品,缺少与人互动及在大自然玩耍。
3至12岁训练最佳
“这些孩子所出现的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有很多,包括表现好动不安、丢三落四、无法顺利阅读、孤僻不合群、缺乏自信及平衡能力差等。他们是面对了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听觉感不良、视觉感不良、触觉过分敏感、本体感失调及动作协调不良等情况。”
吴智慧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解说感觉统合失调症状。
她也透露,她发现到曾出现上述症状的孩子,其中一些父母未能及时发现,待孩子已是学龄期,在学习能力及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时,才察觉孩子的情况。
“学龄时期的孩子,他们不但课业多,且已有自己的想法,错过最佳训练时机,同时若孩子接受感统训练,成效也会较低。”
吴智慧强调,其实单凭一些症状并不足以证明孩子患有感觉统合失调,因为其他一些疾病,如多动症也可能有类似症状,所以不能妄下判断。
“不过若孩子有以上行为,一定要带他去医院或是专业机构进行检查。感统训练适合3岁至12岁的儿童,若持续训练效果更佳,治疗师会让孩子通过各类游戏训练器,有效提高孩子的各种感觉系统,实现大脑与身体各机能的协调,通过活动来学习。”
她表示,若训练取得成效,孩子的学习进度将进步,自理能力也会更好。
她说,西方国家、中国及台湾等地都有将感觉统合训练纳入幼稚园教育课程,我国教育机构、老师及家长们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有些人甚至还会带有迷思,认为有问题的孩子才会接受感觉统合训练。
少接触大自然 孩子迟缓暴躁
现代化都市家庭中,越来越多孩子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现象,柔佛州幼稚园教师公会主席张秀娥表示,父母的胎教方式及家庭教育是原因之一,孩子少接触户外的大自然,孩子的身体少和周遭环境接触,使得现今的孩子在反应及情绪方面,面对迟缓及脾气暴躁等现象。
她指出,现今的父母因工作繁忙,较少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有些父母甚至让孩子时常玩手机,少抽出时间真正去关心孩子,使得孩子缺乏交际及少接触大自然的环境。
“早期,孩子常会接触大自然,手上的玩意也是亲手制作。如今因社会治安不好,父母担忧孩子的安危,减少出外活动,手上的游戏机也变成手机,因此这也是随著时代不同,孩子会出现的不同现象。”
应多与孩子沟通
她提醒,家长可通过察觉孩子的反应,发现6岁以下的孩子是否有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
“孩子开始有说话能力的时候,就应该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有可以对话的对象及有玩伴。”
她坦言,以柔州的情况来看,老师及家长对感觉统合训练的概念认知较少,她发现,幼稚园业者会因为家长担忧孩子升上一年级跟不上课业,为迎合家长,有时较为著重孩子的课业,反而较少办活动让孩子参与。
因此,她希望,未来老师与家长都能在学术与活动取得一个平衡点,让孩子在注重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能著重在体育训练,两方皆能取得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