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廖诗弦
(吉隆坡12日讯)昨日诈骗集团遭识破,假借行善名义,利诱40名孤儿募捐一事再度敲响社会警钟!
近几年,随著社交网站普及,诈骗集团的行径也逐渐浮出台面。尽管诈骗集团看似不如以往得瑟,但仍然是尚未除去的毒瘤,潜伏其中,以花言巧语骗取一颗颗的同情心。
人民社警总会长关志兴就此提到,社交网站在打击诈骗集团上起了一定的作用,民众在得知他们的行骗手段之后会多加提防,当局所接获的投报也有所减少。
惟“巧言令色,鲜矣仁”,不少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与中年人士,还是不慎掉入诈骗圈套。
关志兴在接受《东方日报》电访时就说:“目前被利用的大多数都是刚出社会的年轻人,还有一些中年人,特别是中年妇女。”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诈骗手法层出不穷。他描述,很多诈骗集团招募时,都会声称自己是合法的,利用温水煮青蛙的洗脑方式,让当事人也不知自己身置其中。
“他们的方式就是对招募目标给予肯定,说服他们透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帮助别人,也能为自己提升价值。”
这样的方式特别容易将迷茫的年轻人与中年家庭主妇套拢,有时即便被揭穿自己被非法集团利用行骗,也拒绝面对现实。
“精装版乞丐”
“我们之前就试过揭穿一些年轻人,告诉他们事实,他们却拒绝接受。甚至狡辩自己是在赚钱的同时,确实也在行善,有的还反问我们为什么不行?”
不仅洗脑,就连“行骗道具”也是似模似样。
马华公共服务及投诉部主任拿督斯里张天赐就直称他们是“精装版的乞丐”。
“最普遍的就是,他们会有一本簿子,里头都是一些与募捐者的合照,身穿制服,你在捐款之后,还会有收据。”
他称,民众进步,诈骗集团也不断进步,他们明白每一张证件都是有助提升说服力的佐证。再者,他们大多都来自外地,主要是因为人们通常都对外地的团体不熟悉,不容易被识破。
经营慈善机构的The Giving Bank创办人黄康祥就说,以慈善名义募捐的方式已屡见不鲜,此前耳熟能详的“爱心笔”便是如此。
“十多年前就已听闻这样的事,不只是小孩子,老人也有。他们的手法是一样的,10令吉一只笔,本身的资料也不排斥让你看,目的就是希望你相信他们。”
惟他称,目前为止勾结孤儿院与老人院的做法也有,但还是较为罕见。也许早已根深蒂固也说不定,只是尚未被揭发而已。
2类准证 限定募捐范围
关志兴就说,真正的慈善机构,必定要有警方发出的批准信,以及由妇女、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发出的单位注册函。
警方目前普遍提供的准证有两种,一是挨家拜访(rumah ke rumah)证、二是售卖纪念品证。
他称,这两类证件都有设定特定地点,只要超出圈定范围募捐,就属非法。
张天赐就补充,警方的批准信并非垂手可得。
“通常只要涉及金钱交易,警方都不会批准,就算是以行善名义也一样。”
换言之,若该组织所用方式是直接要钱,即便有警方准证,也极其可能是伪造文件。
黄康祥就坦言,经营福利社的期间,自己也曾走上街头进行慈善计划,但无论是性质还是形式,都有别与“冒牌爱心社团”。
“身为慈善集团,最基本的就是我们不会要孤儿与老人亲自上街募捐。若有必要,走上街头的也是职工团队。而真正的慈善团体是不会利用他们来骗取人家的同情心。”
再说,他称慈善团体最终目的是为了制造行善意识,而不是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