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冠眼斑雉(Crested Argus Pheasant)是世界纪录中,羽毛最长而阔的动物,在201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但大马保育团队却在相隔20年后发现其踪迹。

马来西亚是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之一,保留了原始雨林,让各种生物有存活下去的空间及机会。时隔20年后,保育团队再次发现“失踪多年”的马来冠眼斑雉踪影,未来这个亚种(subspecies)或有机会被列为马来西亚独有的品种。

“孔雀开屏很美,但斑雉开屏会比孔雀更壮观。”大马保育人学会(Pelindung)创办人梁颂宏在访谈中如此介绍马来冠眼斑雉(Crested Argus Pheasant,马来语称Kuang Gunung)。相信除了观鸟人,一般民众并不认识马来冠眼斑雉,但若以孔雀的“亲戚”来做介绍,通常能立马领悟到它是什么样的物种。

马来西亚境内有两种大型斑雉,较为人知的是大眼斑雉(Great Argus Pheasant,马来语称Kuang Raya),在森林里轻易能听见它响亮的叫声,而马来冠眼斑雉则鲜少有人认识。梁颂宏表示,马来冠眼斑雉最后一次被发现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仅在大汉山公园的偏远山区出没;而阔别20多年后,马来冠眼斑雉踪迹再现,且出现在登嘉楼山区。

此次发现马来冠眼斑雉是美丽的意外,大马保育人学会一直以来都与大马半岛野生动物保护与国家公园局(PERHILITAN)合作研究大型哺乳类动物,在半岛雨林中设下不少相机陷阱(camera trap),恰好摄入马来冠眼斑雉的踪影。“其实当时是要计算黑豹的数量,但意外拍到马来冠眼斑雉。”梁颂宏认为,马来冠眼斑雉其实一直都在雨林中,只是早年科技不够发达,因此鲜少有人能看见它的踪影。“以前单是要做一个地点的卫星定位,就需耗上约莫半小时,非常耗时,加上早年相机价值不菲且非常笨重,不便于携带,因此难以大面积地探测到它们。

马来冠眼斑雉是世界纪录中,羽毛最长而阔的动物。
马来冠眼斑雉是世界纪录中,羽毛最长而阔的动物。

深入研究 有望成为独立物种

梁颂宏还未毕业就随当时还是博士研究生的Dr. Kae Kawanishi(现任Mycat负责人)当助理,当时科技不发达,研究只能靠眼看及耳听,或只能负担得起几十架相机陷阱。直到2007年后,在本地运用相机陷阱才变得较为普及;在2014及2016年就找到了马来冠眼斑雉的踪迹。

本地的冠眼斑雉与越南及老挝当地品种属于不同亚种,两者之间的尾巴及头冠稍有差异,而生活习性也相近却不相同。他举例,越南的冠眼斑雉能在伐林里生活,而本地的只能在山区生活,一般仅会出现在海拔800公尺或以上的雨林。不过,碍于冠眼斑雉“消失”了20年,研究人员对它的习性、数量等并不了解,仅仅知道它的栖息地范围。“如果能够获得资金继续做研究,相信大约2至3年左右,就能对它有更深入的了解。”

目前有份论文报告立意将马来冠眼斑雉与越南及老挝的冠眼斑雉亚种区分开来,成为独立物种。“马来西亚是其中一个生物多样性国家,若是能被列为特有品种,将会彰显大马自然资源的独特性。”梁颂宏指,除了马来冠眼斑雉,本地雨林还有两种马来半岛独有的雉——高山孔雀雉(Mountain peacock pheasant)及凤冠孔雀雉(Malayan peacock pheasant),倘若保护得宜,将可以让多种生物继续繁殖下去。

每次进入森林,考察团队都需携带一系列的高科技工具进行定位,以便记录路线及动物的出没地点。
每次进入森林,考察团队都需携带一系列的高科技工具进行定位,以便记录路线及动物的出没地点。

藉相机陷阱做考察 避免人为干扰

“我们暂时不会去打扰它们,会安装更多相机陷阱,考察一番再决定。”梁颂宏指已经在一些山峦找到马来冠眼斑雉的踪影,但仍不知道整个大汉山山脉的数量有多少,因此暂时不会采取其他行动。

他认为,若现有的冠眼斑雉数量不少,就没有必要带回野生动物复原中心。野生动物繁殖野放需要一定的经费,从动物的饮食到环境等都得重新进行研究,务求让它适应新环境,相当耗时耗力。再者,动物在康复中心待久了,也会失去觅食能力,野放后能否独立生活也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执法做得好,雨林能受到保护、不被破坏,也没有非法盗猎,里面原有的生物自然能好好地生存下来。”

与其将动物带回康复中心,耗费大笔资金和时间,最终只能野放一两只动物,不如将资金用在加强执法,保护更多的动物。“要懂得取舍,在复原放养一只及保护很多只之间做出选择。”

老虎肉、象牙、犀鸟盔突等是不法组织主要的猎捕目标,导致特定野生动物面临被盗猎、甚至濒危的风险,然而马来冠眼斑雉并无盗猎价值,因此目前仍处于安全状态。由于马来冠眼斑雉属于大龄陆禽鸟类,梁颂宏认为,它与大型哺乳动物面临著同样的威胁——盗猎陷阱,因此,加强国家公园及周边森林的执法刻不容缓,只要森林保护得宜,就能让这些动物继续生存下去。

梁颂宏表示,团队目前不会接近马来冠眼斑雉,只会在雨林里全面安装相机陷阱侦测它们栖息地范围。在掌握现有的数量后,才会采取进一步行动。
梁颂宏表示,团队目前不会接近马来冠眼斑雉,只会在雨林里全面安装相机陷阱侦测它们栖息地范围。在掌握现有的数量后,才会采取进一步行动。

观鸟者勿贸然入林

“我比较担心会有观鸟人为了一睹它的风采,偷偷跑到雨林里去。”梁颂宏笑说,发布报告及新闻稿时,引起一些爱鸟人的关注,不排除有人会刻意去观摩这个“失踪”多年的陆禽鸟类。他表示,科学界对马来冠眼斑雉至今并不完全了解,不希望有人类打扰它们,造成恐慌。加上它居住在海拔800公尺以上的地方,气温偏低,而它的栖息地属于国家公园保护区,并不开放给民众进入,倘若没有专业的仪器便贸然进入森林,将会导致迷路。他指出,早年也有不少游客误闯雨林,在森林里待了好几天后,最终才被野生动物保护与国家公园局的搜救人员寻获,因此他呼吁观鸟者莫要轻举妄动。

保育团队的考察工作并不简单,每次进入森林都必须将多日的粮食、日常用品及相机带在身上,以便能在考察区里安装相机陷阱。
保育团队的考察工作并不简单,每次进入森林都必须将多日的粮食、日常用品及相机带在身上,以便能在考察区里安装相机陷阱。

马来西亚保育人学会选择与原住民合作,有熟悉雨林地形的人加入团队,才能更容易完成考察。
马来西亚保育人学会选择与原住民合作,有熟悉雨林地形的人加入团队,才能更容易完成考察。

保护国家资产行动 加强执法绝盗猎

马来冠眼斑雉是全球大型的斑雉品种之一,201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2016年保育团队发现它的踪迹后并未第一时间公布,直至近日,大马保育人学会、大马半岛野生动物保护与国家公园局、非政府组织Rimba、双威大学、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及越南自然保护中心(Viet Nature Conservation Centre)才联合在英国科普杂志《Forktail》发表研究报告,指在马来西亚雨林仍可窥见濒临灭绝的马来冠眼斑雉踪影。“发现了这么多年才公布,是为了让有关当局可以做好准备,加强保护行动。”梁颂宏指,近10年来大马半岛野生动物保护与国家公园局的执法越来越严厉,成功逮捕到好些非法捕猎者。

大马半岛野生动物保护与国家公园局执法部总监巴基(Pazil Abdul Patah)表示,大汉山位于国家公园区域内,因此当局也在瓜拉大汉(Kuala Tahan)设立了办事处,进行常年巡逻。2019年起,当局与皇家警察及森林局合作,成立特别执法团队——保护国家资产行动(Operasi Bersepadu Khazanah,简称OBK),团队加强保卫工作,每日在森林各处进行巡逻,希望能杜绝盗猎事件。

巴基指出,OBK投入运作不久,要谈成效仍言之过早,但已经能看见非法捕猎事件开始下滑。根据大马半岛野生动物保护与国家公园局的数据显示,彭亨国家公园在2016年至2018年的非法捕猎有3次,而2019年则降至1次,2020年则升至2次;登嘉楼国家公园则从1至2次非法捕猎降至0次。巴基表示,野生保育工作有一定的挑战,尤其需要持续性地看守才能杜绝非法捕猎,但要大范围地进行保护工作并不容易,数千平方公尺的保护区需要有大量的人力及其他单位的配合才能完成。

图为马来半岛的另一独有品种——高山孔雀雉(Mountain peacock pheasant)
图为马来半岛的另一独有品种——高山孔雀雉(Mountain peacock pheasant)

除了马来冠眼斑雉,我国境内还有另外两种马来半岛独有的品种,图为其中一种——凤冠孔雀雉(Malayan peacock pheasant)。
除了马来冠眼斑雉,我国境内还有另外两种马来半岛独有的品种,图为其中一种——凤冠孔雀雉(Malayan peacock pheasant)。

大眼斑雉(Great Argus Pheasant)是本地森林里常见的斑雉,以洪亮啼叫而闻名。
大眼斑雉(Great Argus Pheasant)是本地森林里常见的斑雉,以洪亮啼叫而闻名。

关注保育课题 别让物种消失

梁颂宏在保育领域工作了15年,早前在国际保育组织工作,并于2016年创立马来西亚保育人学会,主要做野生老虎保育研究。 保育工作除了会面临经费不足问题,也会面对人力问题,他透露,印度是开放森林,泰国和柬埔寨属亚热带地形,是半草原森林,考察工作较易进行,至于大马则属热带雨林,森林密集度较高,在本地雨林考察有一定的难度。

梁颂宏指,加入保育团队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热诚。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可以后天补拙,对保育的热诚反倒更为重要。他说,团队每次进入森林考察都会耗上数天到半个月,需要背上大量的粮食、相机陷阱等,过程并不轻松。倘若缺乏热诚,便无法继续坚持下去。为了便于考察,他选择与原住民合作,聘请他们加入考察团队,负责带领大家穿梭在森林之中。

询及人们对保育野生动物并不关心,梁颂宏则以道家的“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作为回应,指所有生物息息相关,现在开始保护动物,下一代才能看见这些稀有的动物。他认为,必须让国人知道这是国家的自然遗产,唤醒大家的保护思想,才能将保育工作继续延续下去。

“许多动物看似与日常生活没什么关系,但我们若是因此而漠不关心,未来将可能面对更多动物的消失。”他指出,早年大马半岛也有绿孔雀,目前已经绝迹了,“现在大马还能看到很多山猪,但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几乎看不见山猪的踪影了。希望民众能提高警惕,保护大自然。”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一名女惯犯在新加坡游轮中心,被执法人员发现携带黄金首饰,被开出1935新元(约6445令吉)罚款。 (新加坡关税局提供)

入境狮城未申报应课税物品包括Labubu 1万3099旅客被开罚

阅读全文

二年级儿子突然关心起“爸妈何时生日” 她收到简讯才知事情不单纯

阅读全文
遭殃及的本田思域轿车载有一家三口,夫妻二人受伤送院,一岁儿无恙。

南北大道货柜罗里翻覆夺命事故 轿车华裔司机及妻子受伤一岁儿无恙

阅读全文

令吉汇率令人揪心 国行发声了

阅读全文

传统油纸伞制作 机器无法模仿的手艺

阅读全文

1万3099人入境狮城未申报物品被罚 包括Labubu潮玩【东方头条】 2024-11-15

阅读全文

名牌纸袋变包包

特写

奢华品牌魅力大,尽管只是用作包装的纸袋或丝带,只要印有品牌标志,同样身价非凡。由奢华品牌纸袋改造而成的包包,一个要价39...

阅读全文

自煮不出门 日常重新定位 外食习惯或永远被取代

特写

上班自带便当,下班赶回家煮饭,新冠肺炎全球延烧,自煮成为新常态。尽管进入复苏期,至今仍有大部分人拒绝外食,首当其冲受影响...

阅读全文

从人体到血库 血液的闯关旅程

特写

“又没血了?”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收到血库血液短缺,呼吁大家到医院捐血的消息,许多人对此感到纳闷,不解为何总是缺乏供应...

阅读全文

世界献血者日致敬英雄 你,捐血了吗?

特写

社交媒体上经常能看见一些病患不够血,号召大家前去捐血帮忙的消息;三月中旬起,也经常能在新闻媒体上看到血库面临血液短缺的新...

阅读全文

负面新闻声起 艺人事业俯冲

特写

无论是罗志祥近期的出轨事件,或是早期BigBang胜利夜店风波,被爆出负面消息的艺人,一般都直接影响演艺事业,“公私分明...

阅读全文

后疫情市场加速数码化 变通适应新常态

特写

“新常态”(New Normal)是近期热夯的话题,指的是要保持社交距离及戴口罩的习惯。但需要适应新常态的不单是我们的生...

阅读全文

为母一定要强?

特写

为母则强,形容母爱的伟大,同一时间,它也犹如枷锁把母亲们勒得喘不过气,就算遇到问题对外求助,亲友也经常以“你是妈妈耶,一...

阅读全文

孩在抗疫前线

特写

相信许多人已经想好“解放”后要如何庆祝母亲节,部分游子也得以回家跟家人团聚。但这一天对大部分前线医护人员来说,仍与行管期...

阅读全文

疫后人力需求

特写

疫情重创经济,国际劳工组织(ILO)推估,全球失业人数预计超过2500万,其中更以餐厅、酒店旅游为重灾区。倘若不幸涉及其...

阅读全文

久违了,蓝天

特写

行动管制期间闷得发慌,总习惯往窗外看,仿彿那样就能得到“自由”,可以往外走。抬头仰望,天空竟比以往来得更蔚蓝、更清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