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时内,首相马哈迪在“马来人至上”和“多元种族”议题上,出现矛盾与冲突观点,再次展现他的特质。他在10月6日“马来人尊严大会”上发表,强化马来人,种族味道浓郁的言论,冲击多元国情,引发社会紧张关系。虽然他的观点不新鲜,但在新政府、新政治的期盼下,这番倒退的谈话,令人失望难过。
接著在10月8日(周二),他在回应巫统署理主席莫哈末哈山提出“共组新政府”建议时,又以“多元种族”为理由说,无意组织单一种族政府。若这番言论在马来人尊严大会期间,向现场约5000名出席者和马来政党领袖表达,他会赢得各族的掌声,除了现场的马来人。
可惜,大会变成批判其他族群的政治集会,完全与学术讨论扯不上关系。4所大学为敦马和土团党搭建表演舞台,让政客们以“尊严”包装政治,以种族和宗教动员民族情绪。
去年509大选后,马来政坛讨论最多的议题就是,马来选民支持率分散,导致非穆斯林,特别是华裔政治力量壮大。509大选,马来选票分散在5个马来政党,即巫统获得42%,伊党33%,土团党15%,以及公正党和诚信党10%。
华人票则集中在希盟,行动党狂胜,成为希盟政府关键力量。虽然三分天下,巫裔并没丢失主导权,主导的政党从强势的巫统换成以小博大的土团党。此后,大量涌现关于马来人权益被忽略,伊斯兰地位受挑战等言论。尽管这些论点不正确,逻辑和理据有误。惟,这种错误认知,已经在马来人心中扎根发芽和壮大了,他们相信这套论述。
去年11月发生的反对《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今年4月撤回《罗马规约》,9月巫伊结盟,以及最新的10月马来人尊严大会等,都是在这个“马来人变弱及被欺负”的背景下发生。
马来反对党,尤其是巫伊,成功制造马来人坐困愁城的舆论和氛围。希盟原本可以马上反击,坚持中庸路线,以开明论述反击。无奈,敦马出席马来人尊严大会,找回他在马来社会的存在感,以最快方式掌握马来民族和伊斯兰的主导权。
马来领袖难辞其咎
这场集会汇集所有马来政党的领袖,不管是一线或二线,有些代表党,有些则以个人身份参与,他们是伊党和诚信党主席、公正党署理主席,以及巫统总秘书等。敦马把这些人和党,都放入自己的口袋。
希盟其他成员党的沉默态度,令支持者失望。或许,私下的解释是为了“大局”,让敦马巩固马来人对希盟的支持,伙伴们就暂时忍耐一下。
惟,这缺乏说服力,何况是建立在罔顾其他族群感受的基础上。希盟支持者的忍耐和宽容一再被消耗。
敦马在1991年要打造“马来西亚国族”,安华在90年代中期提出的“我们都是一家人”,现已被“马来人尊严”击败了。国家尊严比不上马来人尊严。
独立62年,马哈迪任相23年,超过1/3的时间是他领导。政府一直奉行土著(读:马来人)至上政策,如土著固打、土著优先、土著优惠,和土著折扣等。
为何各种扶弱措施执行超过半世纪,三代人的时间,政府和经贸一直都是马来强势主导,巫统集权期间,国阵的权力分享机制只是橱窗分饰,获得政府特别照顾与关爱的族群,却嚷著要找尊严?
问题出在哪?谁制造出?谁的失败?各阶段的马来领袖和政客们,难咎其职,尤其是曾任首相者,最应该被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