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6日讯)新冠疫情颠覆城市结构与建筑物的原有功能,加上限行令缩小人们活动空间,促使国内20多名建筑学人出版本地首份中文杂志《草稿》,探讨后疫情时代如何利用失而复得的空间。
《草稿》执行主编何凯晶指出,虽然各地已解封,很多事情回到轨道,然而疫情带给大家很多反思,特别是疫情下空间转变,《草稿》团队是应疫情而生,为这些转变做出回应。
她接受《马新社》电视华语新闻访问时说,疫情体现空间是可以灵活变通,特别是大体量的空间过去只是特定活动才使用,功能太单一,如今重获的是使用空间的灵活性,如何最大化使用它。
她希望这本杂志能走出建筑圈,让非建筑学科者也能发现自己与建筑那么靠近,也可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发现和讨论建筑。
《草稿》创刊号是以《踏出来》为主题,探讨新冠病毒与人类之间的战场,如中央医院转换为定点医院、慢性疾病患者复诊另寻别处、会展中心与体育场转换为疫苗接种中心、文艺与体育活动暂时停摆。当重获原有空间,这些领域和功能却截然不同,建筑师不得不开始想像后疫情时代的世界。
创刊号也以合约医生在防疫战线沦为失语者为例,剖析医院被占领,医生与病人的身份,并谈论如何在步步剥削及不公义中,最大程度捍卫自己的空间权利。
策划编辑吕蕙妡提到,合约医生在过去两年没有在课室里得到应有的培训,被政府支配去救人,背负著履行医生责任的他们不能走上街头抗议,只能在服务的医院大厅短暂罢工为自己发声。
她说,很多人觉得建筑就只是建筑物,事实上建筑是为人民而生,不是为建筑设计师而生,因此希望借由杂志让所有人了解,不管哪个行业,大家都有为自己发声的空间和权利。
《草稿》团队以科技媒体结合传统纸本策展概念,用深入浅出的编辑手法报导我国独有的建筑美学精神,以及解构国人日常与社区空间的关系,而创刊号即将在明年1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