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来到尾声,我国新冠疫情稍为缓和,洪水却来浸漫多州,不只导致财物损失,更夺走多条人命。
灾情严重,除了大自然环境因素,如超高的降雨量,地势结构外,很大程度上也存在著人为的“祸手”,加剧了暴雨过后的惨状。类似大水灾,并非第一次发生,然而国家救灾单位却没有展示有效的预警和疏散体系,譬如国家灾难管理机构及雪州国安会的救援行动,就被灾民斥责缓慢,更有军人向媒体投诉,受不了国家灾难管理机构在救援行动上多次犹疑不决,这充分显示救援单位在应对灾难,援助动员和协调上的不足。
天灾面前除了有官僚作风,更有政治的作秀,甚至政党政治的博弈。例如雪州国家安全理事会主席,原由希盟公正党州务大臣阿米鲁丁出任,不过首相依斯迈沙比里却在11月时委任了企业发展与合作社部长兼雪州巫统主席诺奥玛出掌雪州国安会,这无疑是政治考量多于功能的安排。如今,水灾后国安会又重新委任能有效调动州行政单位的州务大臣为雪州国安会主席,是否是亡羊补牢?
从更广的层面言,我国这场的洪灾,也只是2021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的一个缩影。今年全球多地就面对著不同程度的灾难,例如风暴、大雨、干旱、高温等,从北半球多地包括日本、韩国、台湾等于1月冬天经历比往年更冷气候,甚至非洲撒哈拉沙漠也罕见下起雪来,到印度和孟加拉5月时,遭遇1999年以来最强劲风灾;美国6月及12月多地面对的龙卷风灾害;以及欧洲中西部地区和中国河南省7月因强降雨引发罕见的滔天洪水,这一切都与气候变化有著莫大的关系。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今年的报告就指出,全球变暖对整个气候系统的影响是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未来人们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和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不管是极端大雨、台风灾害、干旱,都有可能会成为一种新常态。这也是为何减少碳排放,实施碳关税,倡导清洁能源近年来成为国际热议的课题。
毕竟,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冲击可不止于偶尔出现的灾害,也会改变人们餐桌上的食物链,甚至牵动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的变化,也会让贫富差距的问题更为凸显,成为社会甚至区域冲突的催化剂。
显见,气候灾难,已不只是个突发的、小概率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反之,天灾背后的人为因素,使其成为狂奔而来的“灰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