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物价飙涨,从鸡肉到蔬菜,食油到面包,无一幸免,价格节节上升,引起民众怨声截道,而饱受压力的贸消部更不断招见业者,试图寻求解决方案,也不断的派官员巡视市场,确保物价不会狂飙。
毕竟,食品价格高涨,带来的通货膨胀,不只是经济的问题,若处理不当,通膨之星火足于燎原,引发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如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十年前的阿拉伯之春,就源起于当权者无法处理好通膨,导致物价高涨,民不聊生,成了压垮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当下的物价涨势不是我国独有的,全球多个国家今年都面对著通货膨胀,物价攀升的压力。国际货币基金(IMF)就预测,今年全球消费指数会因通膨上涨4.3%,是自2011年以来最大的涨幅。
同时,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其通膨率在10月达到6.2%,创下1990年以来的新高。另一个推动全球经济的引擎──中国,也不乏“菜比肉贵”现象。最令人关注的是,中美两国的通膨,会否“输出”到全世界,进一步推高了全球的商品价格?
实际上,这一轮的涨风从今年初开始浮现,从电子产品的晶片到大宗商品如原油、钢、煤等陆续接捧上扬,只是当时效应还没扩散到民生消费品层面。
通膨与货币超发
尤其,新冠疫情反复,影响了全球的生产和运输,导致许多产品的供给紧张,加上各国政府早前为缓和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纷纷推出振兴经济措施,刺激了消费,也推动了需求的高涨,在供需失衡交互作用下,进一步推高物价,因此也有人戏称这一轮涨风为新冠通膨。
当然,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重的,也因产品和地方而异。譬如本地蔬菜价格飙升,除了需求因疫情解封后增加外,也与供应端受气候和外劳短缺影响而减产,导致价格上升;而面包价格的调涨,则与工资、运输、原材料等生产成本的增加息息相关。
尽管,通货膨胀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下形成的,但其始终脱离不了货币超发现象。就如,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早年就指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也是全球主要央行近期开始向市场释放讯息,将从货币宽松政策转向货币收紧政策。
可是,疫情还在反复,全球各地锁国限行依在,各国大放水下的天量货币也需时间消化,通货膨胀要在短期内消散并非易事。因此,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在本周二(11月30日)一改口风,认为这一轮的通货膨胀,不会是短暂的,甚至很可能未必如之前许多人所预料般,会在明年下半年就消退,反之会形成一个更长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