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马哈迪表态辞去首相一职,土团党退出希盟,让希盟政权瓦解后,马来西亚政局充满了变数。尤其朝野势力如何变化,不只决定最终谁入驻中央,更会牵动接下来的政局发展。
马哈迪虽然呈上了辞职信,但纵观当下,能镇住局面,获得国会多数议员支持的首相人选,除了马哈迪之外,似乎还没有看到第二个人选。
首先,在马哈迪呈辞前,巫伊联盟就一直表态,支持马哈迪任首相至下一届大选,他们并没有提出本身替代的首相人选。
当然,这除了是巫伊的分化希盟策略外,也跟巫统内部没有一派能独大,加上现有的领袖因种种丑闻而自顾不暇息息相关,而伊党的领袖虽然有野心,但却只有区区的81席,可说“有心无力”。
希盟方面,原本的安排是马哈迪担任两年首相任期后,就交棒给安华接任,但在近两年期间,马哈迪在退位安排上,可说反反复复。
加上一些党团如土团党挺马派及公正党内阿兹敏派,都表态要马哈迪继续领导,即使最终希盟主席理事会作出让步,交由马哈迪自行决定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CEPA)峰会之后何时交棒,但显然的这样的方案,可能并非某方所要的,而衍生当下的动荡。
如今没有了土团党的希盟,其他成员党如诚信党和行动党也表明,会重新推荐马哈迪出任首相,希望能稳往局面。而马哈迪在辞去首相职位时,也辞去党内的职位,是否意味著其不认同党退出希盟的决定?这一切充满了悬念。
当然,另一种局面就是之前谣传的“国民联盟”,由巫统、伊党和土团党,加上公正党的一些议员主导,以及东马的政党,组成新的中央执政联盟,并继续由马哈迪领导。
无论如何,不管最终出现何种局面,两岸的各党各派,依然还是绕不过马哈迪这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