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刹一词来自于马来语Pasar,意思为市场、市集,是马新一代华人社会的词语。小贩的喧喝声,客人讨价还价的声音,还有那又浓又暖的人情味是传统巴刹的特色。除此之外,巴刹也是老年人,家庭主妇们买菜,喝茶聊天的好去处。
笔者住家附近步就有一个小型的传统露天巴刹,只要步行几步路就到了。从小,笔者就跟随著妈妈上巴刹买菜,到现在大了,十多年来一直如此,巴刹可说是笔者小时候的游乐场,所以笔者对巴刹有很深的感情,以致于朋友都笑我有巴刹情结。
还记得小学时早上5-6点等校巴来的期间,对面做面摊生意的安娣就开始把摊子推出巴刹准备营业,等待著繁忙一天的开始,日复一日。一些在巴刹里营业很久了的老板老板娘可以说是看著笔者长大的“亲人”,只要见到面,就会喧寒几句。
但是,停车位不足治安不靖等问题,都成了巴刹为人诟病的地方。笔者家附近只有一个小型的停车场,停车位根本不足,于是来巴刹的人总喜欢把车停在附近花园的家门前,住宅门前的花盆因此被撞烂,车被堵了出不了门的情况是兵家常事。1天几宗的割包案更是偶有所闻。
另外,随著社会的进步,各大超商霸市随处可见,比起露天炎热又拥挤的传统巴刹,人们更爱宽阔有冷气的霸市。慢慢地,巴刹里的客源被抢走。为了不被社会淘汰,巴刹唯有转型求存。
近些年,翻开报章,都可看到如华联巴刹,大城堡巴刹等吉隆坡出名的老巴刹纷纷转型为现代化巴刹,并迁入大厦或停车场内营业,以期新环境能带来不一样的变化。可以预见随著屋业蓬勃发展,城市内传统巴刹已经渐渐地“站不住边”了,淘汰也是必然的事。
但是,说实话,笔者曾经到过现代化巴刹去办货,的确环境干净了,明亮了,客人也多了,但却有一股死气沉沉的感觉,跟我从小到大印象中那喧哗热闹的巴刹不一样了。
时代变迁,或许现代化巴刹会带来不一样的风景,但是传统巴刹的风光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