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放缓,令吉贬值下,将在10月23日提呈的预算案,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政府将会在消费税落实后的第一个预算案中,提出怎样的措施、制定怎样的策略,带领我国走出经济的风暴;甚至在国债高企,减少各项公共津贴之际,又要不加重民众的负担下,如何改善低下阶层的生活水平?
对于一个要面对选民的政府或执政党而言,预算案往往离不开“发展经济”和“扶助老弱社群”,这两个基本的要求。
然而,政府的财政预算,不只是经济学上的收支平衡、赋税增减等问题,更是一个政治的决策,如何决定资源及权力的分配的公共管治的问题,也可说是一个政党意志之表现。
譬如教育乃建国之本,但在国阵巫统一党独大,马来支配主义至上的政治意识下,国小及玛拉的教育体系,往往在每年的预算案中,相对其他源流体系的学校,都可获得不成比例的巨大拨款。今年相信也不会有所例外。
在这样的脉络之下,我们就不必惊讶,无论声称代表华社的马华,在大选中的表现是好还是差,在每一年的预算案中,都不可能为华社、华教或者华小争取到合理的拨款,更不必说要求教育拨款按人口或者社区的需求来发放。
尤其这个连一马公司,一家官联公司的财务,都处理到丑闻百出的政府,在政权合法及道德上都有缺失时,又要如何强化政府用钱的效益?更别说通过税制改革和财政开支,进行经济甚至社会的转型,改善社会整体生产力。
毕竟,若换在一个民主体制健全的社会里,面对著这样的丑闻,早就足于让一个领导人下台或政府倒台,甚至让一个执政党瓦解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