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铺天盖地的巫统大会新闻将一些好新闻,值得关注和可深入挖掘的题材给淹没了。两宗大新闻与吉隆坡市政局扯上关系。
首先,市区内8条主道路突然改名,全以历任国家元首重新命名。这项影响层面深远的决策,竟然没通过正式新闻发布会公告天下,只在面子书帖通告交代。若没留意,肯定漏掉。
市民对突发改变无所适从。媒体大肆报导后,市长阿末菲沙第二天早上就以超快效率,换了所有旧路牌,费用少过5000令吉。
其实,民众并非质疑市政局掌握更换路名的权力,市政局也非首次换路名。该局曾把隆市著名和历史悠久的峇都路改为端姑阿都拉曼路。
民众也不是反对以马来统治者命名,更没侮辱元首或对陛下有不敬之处。他们不悦,为何改路名前没预先通知或谘询民意?新路名往往失去与当地的连贯性,地方味道和特质渐消失。
联邦直辖区副部长罗卡巴拉指出,市政局接获马来统治者理事会的要求后,以历任元首名字为8道路命名。数天后,直辖区部长东姑安南澄清,改名无关统治者理事会,此乃内阁决定。
一个路牌,两种说法。嗅觉敏锐的快餐公司Nando's以“改路名”为创作题材,设计出令人会心一笑的广告海报。
第二件事情是,市政局将斥资3亿令吉,拆除现有的市政局第二大厦(MenaraDBKL2)改建57层的办公大厦。当政府工程常有超支情况,如国会大厦装修、国家王宫和吉隆坡第二国际机场兴建等都是追加建筑费例子。谁敢拍胸膛保证肯定不会超支?
这栋大厦曾在数月前,花超过1000万进行提升工作。从厕所、扶梯、电梯和地上瓷砖都是新的;拆掉重建,即浪费也不环保。
如今市政局财政预算案连年赤字,开支多于预算。去年入不敷出2亿9680万令吉,该局应开源节流,减少不必要开销。同时,市政局也调高门牌税,增加当局收入。
吉隆坡的办公室单位供应量有过剩迹象,竞争非常激烈。许多政府官联公司的新大楼/大厦排队兴建,如118层的国家遗产大厦、88层的武吉免登市中心大楼(BBCC),以及71层的敦拉萨交易中心大厦。
这不包括其他准备大兴土木建办公大楼的私人界。吉隆坡市政局第二大厦的所在地是,该局在10年前从雪州发展机构中买下。
随著地价飙升,拆掉重建更高的大厦能带来可观回酬。惟,服务市民是市政局的首要任务,不是教人投资房地产。
除了第二大厦,市政局还有第一大厦(属于国家遗产,不能拆)和第三大厦(与第一及第二大厦相差约4公里)。据悉,第二大厦还有空缺单位待填补。
以前人民有有第三张票,如今市政局和县市议会议员都由州政府委任,没经过民主洗礼,缺乏政治考验,问责文化缺席。这让我想起台湾刚完成的九合一选举,地方政权变天,江宜桦负起政治责任,辞去行政院院长职。国民党丢失多个城池,马英九面对下台压力。
若我们重回60年代地方政府选举,政治领袖须聆听人民心声,否则就被淘汰。惟,人民当家作主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
政府取消第三张票之后,吉隆坡选民不仅少一张地方政府选票,也少了州议席选票。如今的吉隆坡人只能投国会议席。
或许是时候认真思考,如何恢复地方政府选举。至于吉隆坡市民,争取市长选举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