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21日讯)太平百年大巴刹进行千万令吉修复计划,但市民却吃惊整座巴刹被拆空,同时,古迹研究学者也痛心疾首,直称太平丧失了百年古迹,换回来的是仿古迹。
太平大巴刹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巴刹,首座建筑物建于1884年,从敏路开始依序为鱼市场、水果市场,较后增建猪肉市场。
另一栋建筑物则跨过古打路,建于1885年,为菜市场及牛羊肉市场,以及过后增建不夜天公市。
由于年久失修,于2019年获得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门拨款900万令吉,展开修复计划,款项后增至1045万令吉,工程预计今年杪竣工。
但是,市民却发现2座大巴刹建筑,却在近期被拆空,即矗立百年的大巴刹已消失在人们的眼帘,并质疑将来大巴刹修复后,还能否算是古迹?
古迹研究学者张集强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大巴刹在重建后,不再是真实的古迹,而是属于仿古迹。
“因为,古迹的真实性非常重要,不是你完全拆除重建后就算是古迹,古迹不只是样貌,包括古迹的历史痕迹,材料本身都具有历史价值。”
他举例,譬如,康熙或乾隆皇帝的坐过的龙椅,若被白蚁啃坏,燃后再重新制作一张一模一样的龙椅,或者制造秦始皇时代的100个兵马俑,可否称为古迹?这是仿古迹,不是真古迹。
他说,大巴刹已有近140年的历史,材料运用了140年,如果有部份还可继续使用,未来100年之后,就是240年历史,再多100年就是340年,可是,现在完全打回原形,从“0”开始算起,非常可悲。
“我们已不能再称大巴刹为140年历史的古迹,而是2023年建成的仿照旧建筑而建的仿古迹。”
他提到,多年前,州政府一度有意拆掉大巴刹,各界也纷纷呼吁保留大巴刹,过后终看到曙光,政府愿意拨款修复,令大家十分期待,可是,却演变成今日局面,实应探讨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张集强表示,一个国家的自尊与自豪感,是来自这个国家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国人对古迹保存的态度真的需要检讨。
学者:拆除过程非常草率
古迹研究学者张集强指出,大巴刹的木料不可能损坏到只有不到10%可用那么严重,如果只剩下10%可以使用,那这座巴刹早就倒塌了。
他说,大巴刹在拆除过程中,未让人看到采用比较严谨的方式拆除。
他补充,在拆除过程中将能判断哪一些木料还可以使用,但是,大巴刹拆除的速度将无法让人仔细观察。
“我在现场观看,那两栋建筑的拆除过程非常草率,如果说只有10%可以使用,我相信这个判断会有问题,以我的经验,我不认为大部份的材料是不能再使用,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他表示,大巴刹就算只剩10%的部份可用,站在做古迹修复的标准,都应非常重视,善加保留与运用,然后,再标示哪个部份是所保留的10%。
“就算是损坏了的材料,也必须很认真思考怎样保留做研究,不能随便乱丢弃,我不太认同类似做古迹修复的态度,如果是外国,他们会小心翼翼修复。”
张集强指出,大巴刹如果有运用回还可用的10%材料,应该向大众标示用在什么地方,并列出90%坏的材料究竟是坏到什么程度。
他告知,曾经参加古迹保存课程,有关单位在古迹修复过程甚至特别设计“走廊”,让公众参观了解如何修复,进行民众教育,让年轻一代认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古迹修复。
他直言,若工程需要,他支持延长竣工期,甚至政府可以增加预算,但是,如果因为赶工程期限或是预算问题,就草草了事,无疑违反当初人们想要保留大巴刹的意愿。
州议员:完全根据文化部古迹修复标准
保阁亚三州议员王星元指出,太平大巴刹修复计划完全根据文化部的古迹修复标准进行。
他说,即使有改变修复方式,都必须获得文化部及地方政府发展部的批准,才能进行。
他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对于修复工程将整座巴刹拆光一事,他尚未收到市议会的最新报告,并在等待报告。
他说,根据之前的评估,大巴刹木材的架构超过60%被认为可继续使用,但当承包商拆下木材时,发现许多材料已腐烂,只有不到10%可用。
“因此承包商建议把木料都拆掉,并以相同的原料及样貌修复。”
他告知,承包商在拆掉大巴刹以后,不是在现场展开建筑巴刹工程,而是待各部组件做好以后,直接运来大巴刹地段进行组装。
“能用的东西将继续使用,但已不多。我们在等市议会的最新报告。”
他说,原本的拨款是900万令吉,后来增加至1045万令吉,预计今年杪修复竣工,明年太平庆祝开埠150周年时开幕。
太平大巴刹简介:
太平大巴刹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巴刹,建筑结构成熟,通风系统良好,是座充满智慧的人文建筑结构。
百多年前,太平发现丰富的锡苗,成为霹州一个热闹市镇。
瑞天咸(F.A.Swettenham)在1884年,被任命为霹雳代理参政司后,展开大规模兴建计划,包括兴建大巴刹。
大巴刹首座建筑物建于1884年,另一栋建筑物则跨过古打路,建于1885年。
它的构造采用模矩的形式组装,几乎所有构造都可以单独拆卸维修,再安装回去,方便维修工程。
我国是热带气候国家,早年还没有风扇,而建筑则运用空间设计,即楼面高,中间空间宽敞,有良好的百叶窗通风系统,使巴刹能够热气上升,凉风在下,天花板隔热,洋灰地面有助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