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7日讯)欠缺关注及保护,全马唯一的金龙洞“老虎”化石逐渐受到侵蚀!
座落在霹雳州近打谷布亚山金龙洞洞顶的“老虎”化石,是在90年代被考古学家所发现,预计形成于地质时代第四纪(QuaternaryPeriod),至今已有将近1万1700年的历史。
基于鲜为人知而不获相关当局的关注及保护,该“老虎”化石在过去接近30年间,不断出现遭受侵蚀现象。
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动物考古学研究生林泽昇对《东方日报》坦言,他在9年前前往金龙洞进行考察,也发现该化石有遭受侵蚀的现象,相信目前在欠缺保护下,情况可能已恶化。
他强调,东南亚鲜少寻获完整的动物化石,但金龙洞“老虎”遗骨的形状近乎完整,大约占完整躯体的80%,此化石也相信是全马目前唯一被发现的完整动物化石,极具考古研究价值,因此盼望有关当局给予保护。
林泽昇也曾担任马来亚大学动物学博物馆附属研究员,并在任职期间,有幸参与马来亚大学研究团队于2009年前往金龙洞勘察动物化石的工作。
“研究团队在2009年依据该化石于90年代被发现时,所摄下的照片进行对比,便发现该化石有遭受侵蚀的迹象,目前的情况可能已进一步恶化。”
询及该化石遭侵蚀的原因时,林泽昇解释可能是天然因素所致,也可能是人为破坏,或两者皆是。惟他表示,该化石遭侵蚀的问题曾被大马资深洞穴探险员立兹布赖丝给予关注,并撰文对金龙洞“老虎”化石的长期保存工作感到担忧。
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他补充,虽然天然侵蚀比人为破坏来得慢,但若环境恶化,如曝光度突然增强,或金龙洞洞毗邻的采石作业引起震动等,都会加快化石遭受侵蚀的速度。
“破坏和侵蚀都可在一瞬间摧毁经过数百万年才形成的化石,因此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林泽昇说,其实该化石是否属于老虎所有,仍存有争议,包括民间有人认为该化石是熊、狗、豹或苏门羚等动物。
“但是,发现该化石的考古学家乔菲达伟森首次进行研究时,得出的结论是老虎品种动物所化,且曾将报告提呈予政府单位,可惜没受到关注。”
他指2009年时,前往该处勘察的马大研究团队,随行者也包括英国的生物学家盖松哈迪伯爵,当时盖松哈迪伯爵也确认乔菲的研究结论无误,化石动物是体型较小的老虎。
不排除霹州有更多考古遗址
拥有连绵不绝的山峦及蕴藏无数洞穴的霹雳州,不排除仍藏有具有潜力发掘更多的考古遗址。
林泽昇认为,随著史前人类“霹雳人”在霹雳州玲珑县出土,还有近打县的“老虎”化石,相信拥有无数山峦的霹雳州,仍藏有其他化石或史前的遗迹,只是尚未被发掘。
“我相信,其他未发掘的化石或仅剩下动物遗骨的碎片及牙齿,要发现如金龙洞化石般,仍保存完整的动物化石,可能性很小。”
尽管如此,他指霹州政府必须正视数个问题,包括列明该由什么机构肩负保护化石的责任、修订化石及其区域的法律保护状态,还有推出化石保护措施等。
他认为,考古遗址也可作为教材,以融入考古及科学知识,教育大众古遗址的存在及价值,如此一来,将能更有效地宣导保护意识及提升对古迹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