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16日讯)对艺术文化颇有专研的退休校长潘清辉,勤练古老的拓字技术,并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以此古老印刷技术,拓印吉祥字句,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向各界贺年。
拓字,乃是将宣纸紧覆在刻铸有文字或图像的石碑、木刻及金属器等物上,再以刷子轻轻敲打和刷宣纸,使文字凹入,字迹显现,用墨拓印出字形和揭下,使前人的文字能长久保存或传播出去,是保存文物的方法之一。
这门古老的印刷技术,在中国南朝时期就已出现,至今有千余年历史。当年,主要运用在拓碑,拓印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拓字技术,也可说是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提供了条件。
然而,在印刷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拓字技术在中国的流传已大为减少,在大马学习拓字者更是稀少,惟在太平,喜爱文化艺术的退休校长潘清辉(75岁),则将学习拓字作为其中一种兴趣。
虽然,马来西亚或太平缺乏可供拓字的石碑,但潘清辉仍然通过其他方式,学习拓字。
适逢农历新年将至,潘清辉特拓印“福”字和“财如水涨”,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向读者贺年。他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告知,拓字需要刻铸有文字的字板,所以无法随心所欲拓印出不同的字印。
受朋友启发
他娓娓道出,十年前受到朋友的启发,开始以玩票性质摸索和学习拓字,由于大马缺乏可供拓字的字板,也没有更多的石碑可资练习,初时只是以有凹凸面的印章来学习拓字。
“在学习拓印印章的小字体后,我在这一二年开始在木刻板,练习拓印大字体,和拓印人头图像。”他也谦虚地指其所学尚不能登堂入室,只是当著一种爱好,摸石过河学习中。
他说,一般上是以黑墨拓印,以朱砂拓印效果也不错,惟朱砂成本较贵,100克要价整20多令吉,他也尝试以红色水彩拓印,效果逊于朱砂。
潘清辉认为,在新时代中,拓字技术还有它保留的价值,尤其中国有很多具历史价值的石碑,包括名家如王牺之等的书法石碑,拓字则可以在纸上显现与石碑上同样的字形,让后人得以欣赏古代灿烂的书法艺术,和大师的字迹。
点墨较考功夫 拓字不难学
潘清辉表示,学习拓字其实不难,但要有耐心,尤其在点墨时较考功夫。
他说,刚开始学习拓字时,失败的作品也多,但他并不灰心,从失败中改进。
他分享拓字法,首先将稀释的浆糊涂在刻铸有文字或图像在板面,将宣纸粘在板面、不会移位,待半干或全干后,在宣纸上加铺一层塑料纸,保护宣纸不会损伤。
他说,接著以大小刷子轻轻敲打和刷压,使宣纸凹入,显出字迹,然后移开宣纸上的塑料纸,并以拓包点墨。
“拓包是以布料包裹瓶盖,盖平面向下,扎紧成蒜形,上端布料结成手把,以便提抓沾墨,在宣纸上拓印。”
他说,若墨汁太多,就会流进字板凹处,影响字迹笔画美感,过程要确保墨色均匀,点墨完后,检视宣纸是否已干;若宣纸尚湿就撕取则易于破裂,所以要待纸干时才撕取。
参考书籍 割纸剪纸无师自通
潘清辉也情牵撕纸和割纸,并在来临的丁酉鸡年,与读者分享以红纸撕下的“鸡”字,和鸡型的撕纸,以及鸡型割纸艺术品。
他于1997年开始接触割纸和剪纸艺术,并通过参考书籍,一刀一刀地学割,无师自通。
他说,所割的艺术品,有的将布置住家,让住家充满年味,同时也能节省购买装饰品的费用,有的赠送给亲友,作为新年佳节贺礼。
他表示,撕纸是传统的民间艺术,不需要工具,仅以一对手,一张纸就能撕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或字型。
“撕纸十分方便,随时随地,包括在飞机上、看电视机都可撕,割纸则需剪刀和桌子,才依照选定的图案切割。”
少见中华艺术品
今年的鸡年,红纸在他巧手折撕下,活灵活现的鸡就出现在眼前,然后他就将作品小心翼翼粘贴在白纸上。
不过,他指不论是撕、割或是剪纸作品,在新时代已是相当少见的中华文化艺术品,其中要以撕纸最为少见。
他不但本身喜爱撕、割及剪纸中华文化,并充分发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精神,经常受团体和学校的邀请,示范和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