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大年2日讯)北马区仅有的“耳语”(bisik-bisik)渔业码头曾在2004年的南亚海啸中蒙受重创,但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那次海啸以后,当地海域的数十公里内,开始涌现大量渔产,间接增加了渔民收入,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这个距离双溪大年约2 5 公里,座落在独立海滨区甘榜德比双溪(Kampung Tepi Sungai)的渔业码头,是当地著名的海产交易区,渔民过去数十年来都是采用“耳边细语”方式进行海产交易,只要“你出价,我满意,海产就属于你”。
来到这里,只要看中属意的海产,就可在渔民耳边开价,若渔民满意有关价钱,双方就可成交,但如果这时有其他民众开价更高,海产将会归他所有。一旦完成交易,民众就可直接向渔民购买刚从大海捕捉回来的各类海产,包括新鲜鱼只、虾类等。
尽管这类交易模式极为独特,甚至令一些民众感到不可思议,但几十年来,早已成为当地特色,对北马区一带人民来说已是司空见贯,也吸引不少来自北马区如甲抛峇底、双溪大年的民众,每天到该处购买新鲜海产。
渔民生活素质提高
随著近年渔获量大增,除了平民百姓,这里也开始吸引农民市场及巴杀的贩商,甚至是海鲜业者锋涌而至,到该码头抢购新鲜,价钱又廉宜的海产,间接推高了海产售价,造福渔民收入;
一些勤劳的渔民,也会把剩余的海产拿到市集售卖,或批发给农民市集的贩商,收入可观。
渔民阿都玛吉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自从海啸发生后,码头一带的海域不知何故涌现大量海产,间接大量改善与提升渔民的生活素质。
不到1令吉,如今市场价格竟介于10至12令吉,让人无法料到甘望鱼会有如此好的价钱。
“不仅如此,政府亦发放津贴给渔民,渔民每月可获300令吉生活津贴、每公升35仙燃油津贴、每公斤海产补贴10仙至最高250令吉,这些津贴累积起来,渔民每月至少多了550令吉。”
他估计目前渔民每月可取得3000令吉收入,一些渔民甚至取得更多。
设人造礁 渔产大增
南亚大海啸是促使哥打瓜姆拉海域渔产量增加的因素?吉打州渔业发展局主任张雄远否认有关推测,并认为当地渔产量增加应与渔业局设立人造礁有关。
张雄远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南亚海啸发生在2004年的12月,事隔已11年,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渔产的增加与海啸有关。
反之,他认为,渔业局一直都在努力,同时耗资500万在外围海域设立人造暗礁,以通过人造暗礁来增加浮游生物和贝壳类的物体。
“浮游生物和贝壳类是鱼群食料和栖息地,所以渔产量会增加。”
产量年增逾万吨
他说, 自从建设人造暗礁后,吉打鱼产量从以前每年平均6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超过10万吨。
他深信,哥打瓜拉姆拉的渔夫这几年渔产量增加,其实和人造暗礁有关。
与此同时,研究海洋生态的槟城理科大学凯伦雅雅教授受访时表示,以她的经验及观察,她认为,某处海啸发生后,可能引发大量的浮生物或腐烂物体涌入海域,因此也极有可能使渔产量增加,间接协助渔夫受惠。
不过,由于她对此并没有专门研究,同时也没参与当年海啸的研究工作,因此无法评论在哥打瓜姆拉的个案上,渔产量的增加与海啸是否有直接关系。
收集资料拟打造旅游景点
双溪大年市议员曹国梁认为,甘榜德比双溪具备独特的特质,不仅风景怡人,也曾是海啸重灾区,因此,他将收集完整资料,让市议会深入探讨将当地打造成为新兴旅游景点。本身也是旅游业者的他说,相信一旦有关地区具备打造为旅游景点的潜能。
渔民阿都玛吉表示,政府最近极力推动渔业旅游计划,并建议政府可系统性规划发展上述渔业码头,让渔民、民众及游客都可从中受惠。
他说,早在几年前,政府已进一步扩大渔业码头的设施,包括兴建摊格供开设餐馆、开辟停车场、建公共厕所等基本设施。
“如果政府的官方网页加以宣传,相信会取得更有实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