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1日讯)林连玉基金副主席廖文辉希望推动“民间历史文献”的观念,将文献保留在原地,让到访者能够身历其境感受文献背后的意义。
“传统文献的处理方法比较倾向于把资料带回研究单位机构,将文献资料拆散后分类保存,但“民间历史文献”则是著重在原地保存资料,因为文献产至民间,当资料离开所在的地方,便可能失去它原有的意义及价值。”
他强调,文献应避免拆散保存,因为每一份文献,它可能是一个信息的整体。
“如一封有关传递药方的侨批,它就包含信封、信及一些附件,信封有著收件人地址及信息,而附件可能记载药方。”
廖文辉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对于集中在一个场所展示文献的看法说,这除了难以彰显文献的独特性外,文史馆的管理及维护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各种社团或学校皆有自己的独特性,而集中管理也并非易事,除了很难彰显独特性外,在博物馆集中之后,管理便是一个问题,所以集中展示有时候不见得是好的主意。”
科技助化繁为简
他说,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往繁琐且不便的文献保留工序,也因此化繁为简,仅需一部手机便可将实践“民间历史文献”的概念,在现场复制文献。
“以前需要带上扫描机器等设备到现场,但现在技术发达,一台手机便可进行文献保存的工作,它不仅可以代替相机,只要下载应用程序,它也可以进行扫描工作,甚至录音等等。”
此外,为了让更多民众认识及珍视在地历史文化,2021年, 林连玉基金属下的文化资产保存委员会联同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推展《一村一特色》活动 ,进行在地文史收集及保存工作,并且通过笔者的研究地方华人文史的视野,感受当地村镇的风土民情,并带动地方文史探索风气,且延续至今。
《一村一特色》去年巡展的第一站是以利民达站开始,文保委员会及联办团体 希望把利民达文史模板带到全国巡回,让各地村镇参照展览模式,联合各地的当地团体一起通力合作,一起收集各村文史。同时,这些资料也在网页(https://mytown.newera.edu.my)上展出。
廖文辉表示,接下来将会尽量做到每星期挂上一个村镇的资料,欢迎各界批评指教和引用。引用时还请注明编著和作者,毕竟这都是他们的心血,也是最基本的学术伦理。
任何有兴趣的作者,可依据这个模板格式提供资料,如果符合要求的都会优先放上去。欢迎共笔共享。任何疑问也欢迎联系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