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4日讯)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将污名化(stigma)定义为,对可识别的某一人群、地区或国家的歧视,其产生主要因素,是缺乏对新冠肺炎传播方式的认识、指责旁人的欲望、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谣言和谬论的散播。
临床心理师刘美延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坦言,国内并非每个社会阶层,对新冠肺炎拥有充足的认识,许多人认为感染新冠肺炎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做好防疫。
“由于病毒在社区的传染率非常高,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如何染疫。要去除污名化,就要教育群众,不要责怪在目前情况下确诊的人士,病毒已到处扩散,大家都有风险。”
“现在的群众教育,都注重在如何进行检测等,但,没有涵盖如何看待确诊病患的教育。”
刘美延说,在去年,一旦确诊后就会送院治疗,然而今年的状况复杂许多。
她指出,他们如今面对的恐惧和障碍比去年更多,因为确诊后未必会送院,而是居家隔离,期间民众也会担心自己是否依照正确的方式,监督自己的健康状况。
“在没有医疗器具的情况下进行居家监督,会产生焦虑和恐惧。若确诊者本身是属于高风险群体,或拥有其他疾病,面对死亡的焦虑指数也会变高。”
她说,培养对确诊者的同理心,为对方著想,因为自己也可能会成为确诊者,让自己从下判断的那一方变成同理心。
注册心理辅导师陈永净指出,确诊者污名化源自大众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害怕,因此需要社会资源的调动,协助去除对确诊者的污名化。
陈永净说,疫情发展至今,每个人都有可能确诊,这也并不是确诊者希望的,若本身是旁观者,则培养同舟共济和同理心。
得知确诊产生5心理状态
临床心理师刘美延指出,民众得知自己确诊后,一般上都会经历5种心理状态;尤其是在遵守标准作业程序的情况下仍确诊,一般都会感到伤心与压力,产生“为何会是我的想法。
她说,当事者先否认,然后愤怒、再者就是讨价还价、沮丧、最后就是接受。
她指出,若能够率先认识这些状态,得知确诊后不会升起太多的恐惧,因此必须透过公众教育,在较早的阶段寻求心理帮助,就可以逐步指引他们。
“确诊者可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建立良好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建立自我负责的思维,那就是“我想要尽快康复”,在建立这样的思维后,就会听取健康建议,改变生活习惯。”
她也说,居家隔离的确诊者即使出现轻微症状,也会有焦虑和忧郁,因此她鼓励居家隔离的人士寻求心理上的辅导和协助。
注册心理辅导师陈永净说,一旦发现自己确诊,可以透过4A情绪安顿法来面对:觉察(Aware),承认(Acknowledge), 接纳(Accept), 欣赏(Appreciate)。
他举例,感觉到焦虑,先察觉自己的有焦虑的情绪,承认自己焦虑,接纳它。
“最后告诉自己:虽然我不喜欢你但我尝试与你相处,我欣赏努力的自己。”
他指出,若民众发现自己确诊,可以觉察身体给予的信号,认识和知道这些状态,再接受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状态。
“我们是学习不对抗,是学习去处理。若对抗,你会花很多力气在对抗这些情绪,也会升起更多情绪,因此就没有力去面对。”
“这不是在美化负面情绪,而是学习与情绪相处,情绪是人正常与自然的反应。 ”
延伸阅读:生活长期受限 人民现抗疫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