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4日讯)大马新冠肺炎抗疫之路已超过一年,如今每天确诊病例仍然居高,长时间与疫情抗争,加上实施行动管制令冲击国家经济领域,深深影响社会民众生活作息,人民已出现抗疫疲惫(pandemic fatigue)状态。
注册心理辅导师陈永净接受《东方日报》访问说,在疫情底下,普罗大众正面对内在和外在的压力,最贴近的就是工作与学习的影响,而外在的因素会影响内在因素。
“工作上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产生很多不安,直到焦虑,恐惧,甚至忧郁的情况,例如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裁员,孩子和自己的未来怎么办。”
他说,疫情也让大众对身体健康产生担忧,然而,这份担忧不一定是自己,而是担心病毒会感染挚爱的人,例如年迈的父母和长辈。
临床心理师刘美延预测,大众除了面对疫情,接下来将面对的是精神健康流行病。
她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许多公司从去年开始缩小营业范围和裁员,不仅是B40低收入群体受影响,M40中等收入群体也饱受牵连,因此经济压力在疫情底下更明显。
“另一个压力就是生活模式。大家都居家办公,生活都变得较孤立与受限,贫困者更糟。他们平日为了三餐已非常忙绿,在此时经济困境下,生活难上加难。”
她指出,国家在去年落实的复原行动管制令(RMCO),让大家抗疫阶段中,有个“呼气空间”,因此大家在去年仍处于认识这场大流行病的阶段,能适应这些情况。
“去年有复管令让我们喘口气,大家内心仍存有同理心。然而,来到今年1月份与2月份,大众的心理状态开始崩溃。”
她表示,当某个人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时,往往会展现较为关怀的态度,然而混淆的标准作业程序让大家在心理上产生疲惫。
她解释,一般普罗大众都需要清楚明了的标准作业程序,当这些指示不明朗,大家就会混淆。
“当大众产生混淆,就会导致焦虑,焦虑进一步导致恐惧。除了有面临罚款的恐惧,也存有感染风险。”
“这些负面情绪围绕在脑海时,第一个产生的自然反应就是情绪疲惫,或会导致大家较为粗心,自然而然忘记最基本的习惯,例如戴口罩或洗手。”
此外,陈永净形容,遵守抗疫标准作业程序就像是老师给学生的一门功课,这份功课,大家都必须一起做。
“如果是个人作业,就自己做自己交,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但,现在是一个群组作业,不是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这份群组作业占很高的分数。
“我们要想到的是一个涟漪效应。当一个人在震动,旁边的人受到一些影响,可以是好的,可以是不好的。
他指出,专注在比较可以控制以及可完成的东西,向身边比较亲的亲友散发一些影响力,若身边亲友做得好,对自己也是一种保护。
刘美延则认为,若要国家复苏,唯有先培养个人的责任,再加配合家庭共同的责任,才能让国家从疫情中复苏。
她强调,从培养个人责任的开始,进一步配合家庭与职场上的责任,再到社会,减低感染率。
面对现实 培养健康身心
临床心理师刘美延表示,当大家都在专注讨论一般新冠肺炎防疫上的标准作业程序,却有鲜少人谈精神健康上的标准作业程序。
她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这场大流行病已非常挑战,除了保持正面心态,更应培养实际(realistic),和弹性(resilience)的心态抗疫。
“大家必须面对现实接受,全球都在面对这场大流行病,因此我们必须让自己从各个角度作好准备面对疫情,在接下来至少一年的时间内,与病毒相处。”
她坦言,新冠肺炎疫苗不是灵丹妙药,能一次过解决所有问题。
“据我本身的观察,有许多人的心态并不实际,认为注射疫苗后大家就会变得安全,但实情并非如此。”
“大家尚未看见疫苗带来的实际结果,因此仍必须保持警惕,从内在塑造弹性的应变能力。”
刘美延建议,大家可以从 “照顾自己”(self care)开始,在照顾别人同时,改变自己不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心理状态。
她说,第二个就是“表达”(Express),当面对困境的时候寻求援助;第三个则是“爱自己”(Loving yourself),爱别人的同时也爱自己;最后一个就是“满足”(Fulfilment),透过各自的信仰强化内在的应变能力,学习感恩。
注册心理辅导师陈永净则认为,疫情会过去,在时间洪流当中,这就是一个阶段。
他说,疫情从爆发到结束,少则2年,长则5年或6年,但人们还是要怀抱希望,也要做打算。
“如果遇见这样的情况,可以学习处理自己的情绪,多观看内在可以控制的部份。”
他举例,多做一些运动,吃得健康清谈,和父母多交流,这都是疫情底下的“额外收获”(Bonus),以积极心态面对,创新求变。
延伸阅读:对患者污名化 社会缺乏认知及恐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