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5日讯)临床心理师提醒公众,不要认为有自杀念头者是承受不了压力,甚至将他们标签为脆弱的“草莓族”,更重要的是抛开“心理病可以控制,无需求助”的想法。
“精神或心理疾病除了基因、心理、和环境的影响外,它也是脑部的化学物质不平衡所引起,而不是单纯只因为一个人懦弱或悲观导致。”
临床心理师梁耀文对《马新社》说,研究显示每3个企图自杀者当中,至少有一人会向旁人提出自杀念头,因此,如果及时提供援助,将有助于缓和自杀情况。
他认为,如果国人加强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有同理心、不批判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者,对他们也会有帮助。
他指出,有自杀倾向者出现的征兆,包括告诉别人有自杀念头、胃口和睡眠受影响、对生活失去兴趣、忽略个人卫生、把贵重物品转交他人、写遗书、预先交代身后事、自我封闭、出现极端行为、生活近期面对重大事件、滥用药物或酒精等。
提到防治自杀工作,他说,政府也与非政府组织和大学合作推广防治自杀或提倡心理健康活动,让更多人可以认识自杀征兆。
他举例,其中一项认识自杀征兆的方式是进行“守门人”培训,培训教师、社区领袖、宗教领袖、人力资源人员、社会福利部等人员辨识有自杀征兆者,再转介他们到适当的地方求助。
他指出,守门人培训当中其中一项重点是“一问、二应、三转介”,“问”是指主动关怀和积极倾听,“应”是适当回应与支持陪伴,“转介”是资源转介及持续关怀。
不当报导 恐引自杀风潮
另外,虽然媒体对报导自杀的社会新闻有本身的考量,但临床心理师指出,多份研究显示,不当报导反而会引起模仿性自杀行为,或所谓的“维持效应”。
梁耀文说,目前已完成的模仿性自杀调查研究超过50份,这些研究的结论是,媒体对自杀的不当报导可引起自杀风潮,即那段时间的自杀率会提高。
“另一方面,当媒体在报导中提出如何有效面对逆境的措施时,就能达到预防和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我们称之为帕帕吉诺效应。”
他说,自杀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不过如果自杀事件被报导成单一原因,例如因为情伤而自杀,这类报导容易导致人们产生“别人因情伤自杀获得同情,我也来因情伤自杀”的想法。
有鉴于此,他认为,媒体在报导中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自杀预防: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指引》。
提到有人通过社交媒体传达寻死的情况,梁耀文说,虽然不排除对方可能为了吸引注意力,但他认为人命攸关,需要把每个生命救回来。
“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把他当真的来看待,就算可能是吸引注意力,对方也会有可能在企图寻死时,不小心发生意外而死亡,所以应该认真看待每个自杀意念。”
【东方网关心您︰请给自己一次机会】
Befrienders 心灵扶助会(24 小时): 03-7956 8145
爱心线(周日至五 8pm - 10pm):03-79815300 / 5301
生命线(周一至五 7pm - 10pm):03-42657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