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在上任后,便开始著手进行“10+6”+“10”,即合共26所新建或搬迁华小的工作,如今逾8个月,目前已有9所华小的工程已拍板定案,预料在未来2至3年内完成建设和搬迁后,就能启用。
她接受《东方日报》独家访问时提到,在9所华小中,其中1所是“10+6”计划下的学校,另8所为此前曾经承诺建设的“10”所华小计划。
“接下来还有几所正在讨论阶段,我们希望这些(9所)学校能按照我们的计划,在两三年内完成建设和搬迁,之后就能启用。”
消弭区别待遇
她指出,该部在这段期间内,也会召开很多会议,包括探讨建校地点是否合适、需要多少间校舍和课室,这些都需要细节地讨论。
她说,在“10+6”计划前,有另外10所学校已获得迁校批准,但还未开始落实。
“学校已拿到批准,但还不能展开工程,可能是土地问题或资金。所以我们联络每所学校询问是否还要搬迁,先解决土地问题后,再解决资金问题。”
尽管教育部致力于消弭政府对于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的区别待遇,但校地主权课题一直是华社的心头刺。
资助建校迁校
张念群强调,她不能强制董事部把校地交给教育部,因为这是他们的产业,但是即便如此,教育部仍然会尽力地去缩小对于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的区别待遇。
她解释,目前这两种学校的区别待遇在于,政府资助学校的水电费津贴上限为每月5000令吉,若超过这个数目,就需要由董事部承担;同时,若政府资助学校要搬迁或建新的建筑,政府是不会负责这笔费用。
“这是过往针对校地主权的差别待遇,而我们试图消弭这种区别。”
她坦言,若要消弭这种区别,则需要时间,因为涉及预算,比如废除政府资助学校的5000令吉水电费顶限;但她强调,针对建校或迁校,政府不会考虑学校的类型,而是会竭尽所能地资助。
“正如我刚说的9所已获批迁校的华小,当中有8所为政府资助学校,共获得1400万令吉的拨款(进行迁校工程)。”
她表示,很多人担心,一旦把校地交给教育部,无法保证政府不会收回校地,惟她认为,无论是谁做政府,不会有人无缘无故地去收回校地。
她直言,很多时候牵涉校地的问题会发生,是因为校地不是属于政府,所以反而引发纠纷。
不强制交校地
“我不能强制董事部把校地交给教育部,因为这是你的产业,如果你愿意交出来,我们当然愿意接受,但如果你不愿意,我仍会尊重你的权利。”
“这是个信心问题,我相信,未来看到政府公平施政的时候,会有更多人愿意(交出校地)。我们希望做到,未来尽量去缩小对学校间的区别待遇。”
张念群:教育部大事小事都做
自希望联盟执政后,教育部是极具话题和争议性的政府部门之一,从承认独中统考、更换校鞋颜色、将一马公司丑闻列入历史课文、华校督学等课题,掀起轩然大波,以致该部门被批评“不做大事,只做小事”。
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表示,她不认同该部没有做大事,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大事,都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果。
她直言,究竟要如何定义“大事”或“小事”,如果校鞋颜色算小事,那么课后补习班、下课时间长短是否算小事?很多时候所谓的小事,背后牵涉的层面却很广,尤其全国的中小学生就有400万人。
“如果小事的话,那么老师、校长和家长之间的纠纷,有时候闹到教育部,我们是做还是不做、理会还是不理会?如果我们不理会,是否以后学校的事务都放手不管?那么这是不是人民想要的?”
“而大事,我们没在做吗?我不赞成,例如我们废除了大专法令,禁止大专生参政的条文,我觉得从学生运动而言,这是很重要的。”
“无论是大事或小事,我希望在一定的程度上,可合理地分配时间去处理。大事我们要做,但大事需要更长的时间。”
她希望,人民能够耐心让各个委员会完成报告,能让大家看到未来的教育制度有更多的改变和不一样。